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二小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全

实验二小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全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放大镜放大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多次使用,早已不是兴趣昂然。

因此课堂初,我并没有向他们展示放大镜,而是设计了一个案例引导孩子想到使用放大镜,从而引入课堂。

继而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放大镜,为什么利用放大镜。

学生们回答了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放大镜集中热源(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二、利用放大镜看书、看报(特别是老人和考古队员);三、利用放大镜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包括农业专家比较植物种子不同和叶子受虫害的情况)。

同时学生也有比较容易翻的错误如将医生用的额镜认作放大镜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整理了他们的想法,完成了书本上的表格部分。

第2部分,我演示教授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发放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包括手上的绒毛、纸等等),期间发现学生的观察兴趣不是非常浓,一些学生拿着放大镜对着别人的眼睛,看别人的头(实际上他可能并不一定看的清楚)。

对于电视和电脑屏幕的放大技术,我觉得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楚,如果能利用课件或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态的一个视频可能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

放大镜的特点,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早已有所发现,我用平面镜和放大镜的镜片做比较,效果较好。

最后,通过各种玻璃容器和水的结合演示,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利用玻璃和水的结合,也能制造放大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掌握放大镜的特点。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本课容放在现在这段时间上着实不太合理,自然界缺少昆虫而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比较小,观察到结果也不会太明显。

学生能够说出的差异也不会太多(主要有1、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2、可以发现一些细节)因此这节课,我充分地利用了视频《微观世界》,将课本上的容简单地进行处理后,利用了《微观世界》电影中的部分片段进行教学,同时根据片段中的一些现象设置疑问:让学生在观看电影中不忘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各种昆虫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清晰地看到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

蜘蛛如何捕捉食物,蜜蜂和蝴蝶伸出长长地嘴器采蜜等等。

因此这样一个视频我觉得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地自然知识。

当然如果天气和时间都允许,让学生带着放大镜去自然界观察甚至拍下来,效果一定会更好。

3放大镜下的晶体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

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

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

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上帝!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

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4、怎么放得更大反思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

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

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

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5、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反思本课作为单元教学的小结,即回顾单元的观察活动、学习探究过程,也回顾人类伴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对物质世界探究的深入过程,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这个回顾与总结,因为学生有着亲身的观察经历与感受,因此交流小结活动的开展还是较为顺利的。

教师应该在小结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加深,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使学生在思维深处产生共鸣。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进行交流,效果不大。

只有极个别学生会按照要求课前搜集准备,更多的学生当了听众。

考虑到学生这方面的实际情况,这部分的教学,应该采用另两种教学方式,一是在电脑教室上课,利用互联网络,让学生当场寻找部分成果资料然后进行展示汇报,这样效果比较好。

二是教师事先搜集部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在学生汇报交流后进行补充,弥补学生资料搜集准备不充分的不足。

总之,这部分教学,重在通过多方面的、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本课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

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

这样学生就理解了。

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应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虽然变化的时间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水变成冰和火柴的燃烧,铁与铁锈。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

但在这里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变化。

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本节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

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

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