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与新闻【考点阐释】访谈和新闻,是同属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种文体。

如果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解答提出的问题,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这就是访谈。

特点有三:①目的明确: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②对象限定:专家或知情者;③问题集中:多是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访谈的形式有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是新闻的三大特点。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的一般是广义的新闻,包括通讯、特写、速写、新闻评论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级分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三个层级。

从近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命题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①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思想是基本考查题型;②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重点;③探究文本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是考查热点和难点。

新闻属记叙文体,新闻要素和记叙要素大同小异,解读新闻可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结合新闻的特点,注意以下六个方面:①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②抓住新闻要素,了解大致内容;③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④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⑤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⑥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访谈阅读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成效。

快速、准确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的方法是:①迅速通读全文,把握访谈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②将访问者和受访者的内容分开,先读访问者的问题,抓住关键;再读受访者的回答,把握其阐述的主要事件、观点和态度等。

③精读访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受访者的关键回答,把握其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访谈还是新闻,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与解读其他文本的方法相同。

【典题例析·新闻】(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相关链接: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与分析文本内容、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实用类文本选择题,有5个选项,内容涉及文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层次结构、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且多从细微处着眼设题。

命题者惯用的手法有以偏概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故意混淆、主次颠倒、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东拉西扯、答非所问等,但考生答题时只需把握两点即可作出判断:一是“有没有”,二是“对不对”。

前者看选项信息文本中有没有,没有即无中生有,属错项;后者是说如果文本中有此信息,还要看能否和文中信息对上号,对不上即错项。

没必要去具体分析到底是哪种错误类型。

当然,若能全面掌握命题者惯用手法,可给答题提供多种思考角度,有助于正确答题。

B项,文中只说“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题中却凭空多出了“抗疟药效”这一内容,属无中生有。

A项,链接材料①中说“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这里的“科学家”和前文的“法国化学家”非同一概念;“一直”扩大了范围,链接材料①说的是“氯喹药物一度是”。

C项,“按时间顺序”“全面介绍”错。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开头点明屠呦呦接受重任的时间,然后倒叙其经历,接着重点介绍提取青蒿素的奥秘如何解开。

既没按时间顺序,也没全面介绍。

【答案】D、E⑵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6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和结构意识。

通览全文,把握全局,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快速找到答题区间,把握其主要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整合,这样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要点。

本题问“研制抗疟药物做了哪些事”,首先应确定答题区域,依据“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以后:第三段开头有“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说明答案从此处开始,接着本段还提到“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等内容,考生可依次往下找,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①系统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仔细翻阅单位群众来信;③专门整理《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几轮药物筛选、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抗疟能力;⑥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仔细翻查;⑦用沸点53℃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⑧出版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每点1分,答出6点即可)⑶本文有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分析综合C。

引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可以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的精神品质,使文章显出古朴典雅之风;引用故事,可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引用人物自述心志的书信、日记,可佐证作者观点,使文章更具真实感人之力。

解答本题,先要了解引用的上述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答案】①引用《诗经》诗句,交代新闻人物名字由来,点明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发明青蒿素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践精神,同时表明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