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

诗歌鉴赏复习提纲

. . .. . .诗歌鉴赏提纲一、容1、历史背景2、作者经历生卒年、身世、生平、追求、遭遇、思想、性格(著名诗人:屈原、渊明、白、杜甫、白居易、轼、辛弃疾、清照、陆游)3、引用典故4、思想感情不同的提法:意思、容、思想、感情、中心思想、主旨、题旨、意图、意蕴效果:深刻、含蓄、鲜明、辛辣、冷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者是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进行反思后的总结等等。

我国古代诗歌表现的重要主题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羁旅行役、蔑视权贵、怀才不遇、怀古伤今等。

第二类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第三类忆友怀旧、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

5、意象和意境附:《近体诗六首》意象解读意象,是作者借以传递自己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臻成熟,诗中对意象的运用吸收了前人之长,同时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很多“意象”几乎成了表达某些特定情感、情绪的“代号”。

下面以《近体诗六首》中出现的典型意象为例进行说明。

《山居秋暝》:空山:“空”为全诗的诗眼。

“空山”点出山的寂静空阔。

在向往隐居生活的诗人眼中,这种“空”是山的魅力之一。

“山”似乎在等着他欣然来归,诗人只有置身于空山之中,心灵才会得到充实。

新雨:秋雨而“新”,“新雨”而“后”,一扫季节、天气带来的阴郁沉闷之气,写出作者舒畅欣喜的心情。

明月:“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寄托了诗人们各种复杂的情感。

“明月”要么成为良辰美景的组成部分,要么就是“不谙离恨苦”的无情之物,反衬着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心忧患。

清泉:清泉之“清”,与“浊”相对。

“清泉”代表了高洁出世的人生理想。

可它在山而清、出山而浊,又对有精神洁癖的诗人有警示的作用。

浣女:自西施浣纱的故事之后,“浣女”形象已笼罩了一层浪漫色彩。

吴王夫差身边的西施象征沉重的“责任”,溪边浣纱的西施却代表轻灵的“自由”。

“浣女”的笑声就是自由之歌。

渔舟:是隐居图画的典型容之一。

代表与山水合一的生活环境、卑微平凡却自得其乐的谋生方式。

不过,诗、画中的渔、樵都是被作者美化了的,与现实中的渔、樵是两码事。

王:是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不见得是真的“王之”。

诗中的王总是徘徊在“留”与“归”的矛盾中。

身为“王”却向往隐居山野,诗人似乎有意加大身份的落差,以求诗句能对读者心灵有更大的冲击力。

《登高》:猿:诗词中时常传来它们的声音,悲凉又带一点儿神秘。

这声音虽然来自陌生的山野,却总能在失意的诗人心上激起共鸣。

落木:飘向地面的落叶代表“短暂”,它总是提醒诗人,年华易逝、生命脆弱,而它静静地躺在地上时,无奈中又有一种悲壮意味。

长江:水是流动的,长江却象征“永恒”。

个人的小小悲欢、历史的代代兴替,在一路高歌的长江身边都只有无话可说、自惭形秽。

台:平顶而高出地面的建筑物,便于远眺。

登高远眺,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面状态,诗人往往获得特殊的体验。

诗词中,“台”是诗人抒情的起点。

霜:鬓上霜,和地上霜一样既冷且静。

它悄悄地来临,冷冷地闪光,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东西。

镜中霜鬓是岁月的刀痕,诗人只能黯然以对。

酒:酒带来沉醉、带来灵感、带来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酒是一道闸门,当这道闸门也关上(“潦倒新停浊酒杯”)时,诗人只好无奈地咀嚼现实中的苦难。

《蜀相》:碧草:碧草代表生机,“碧”即是春色。

它越是纯净鲜润,与诗人心理现实的反差就越大。

当诗人心不再有生机勃勃的兴奋,“碧”也成了刺得人心痛的颜色。

黄鹂:鲜妍而且欢快,如不识愁滋味的小儿女。

诗词中它的歌唱要么烘托诗人的喜悦,要么反衬了现实的沉重。

英雄:诗词中的英雄都已故去,后人只能站在历史的废墟上想象他们的雄姿,其生前辉煌和身后惨淡有时勾起诗人心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有时让诗人看到前人丰碑之下自己的矮小身影。

《石头城》:空城:“空城”暗示的是大动荡大破坏。

遭受苦难的人也许有惊心动魄的命运巨变,但诗句中只有静默的城墙,讲述着无声的故事。

诗人听懂了,也希望读者能听懂。

女墙:“女墙”之名引人遐思,这一名称有和平生活的色彩,可它的位置功用却注定了它逃不开争战。

《锦瑟》:锦瑟:富丽、精巧。

可以发出优美的声音,可它在诗人的轻抚下静默时的形象更加动人,当它从岁月的尘封中展露华贵的容颜时尤其动人。

蝴蝶:它与庄周的名字永远地联结在一起,象征迷离的身份、陷于悖论的处境。

诗人因悲生悟,又似悟实迷。

写下字句的只能是蘧蘧然的庄周,栩栩然的蝴蝶是另一种境界,只能在梦中一见。

杜鹃:“杜鹃”是花名也是鸟名。

鸟名又有杜宇、子规等多种。

名字与鸣叫声一样扑朔迷离。

春归时节本已让人伤感,它的鸣叫似从遥远的故乡传来,往往触动诗人最脆弱的一根心弦。

珠泪:蚌病成珠,心酸流泪。

蚌的痛苦凝结成珍珠,诗人的泪水化成了诗句。

珠泪是表达出来的痛苦,能写诗,是一件幸运的事。

《书愤》:中原:中原在宋以后的诗词中总是成为诗人眺望的地方,代表了未抒解的家国之恨和未实现的英雄之志。

瓜洲:江南江北分界之地,一边是烽火中原,一边是烟雨江南。

瓜洲是军事要地,也是让诗人徘徊伤感的驻足地、观察点。

铁马:战争的象征,给人以冷而硬的印象。

在诗词中凝聚着作者对“战争”的感受。

长城:边关的标志。

地理上的长城是安全地区的边界,众口传诵的名将是心理上的安全保障。

二、语言1、文言写成2、特殊词法(使动、意动)3、特殊句法①省略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②倒装句:春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一夜飞度镜湖月。

多情应笑我。

③名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4、特色通俗、典雅、朴实、平淡、华丽、绚烂、简洁、洗练、诙谐、委婉、含蓄5、了解鉴赏语言的常用术语如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绚丽(文采绚烂,词藻华丽)、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沉郁、雄浑、有节奏美、音乐美等等。

6、熟悉名家名派的不同语言风格名家如渊明的闲适恬淡、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诗中有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轼的豪放、清照和柳永的清丽、辛弃疾的慷慨悲壮等。

名派如山水田园诗派的清新优美、恬淡宁谧、边塞诗派的悲凉慷慨、豪放派的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的语言清丽、缠绵悱恻等等。

同一作家的总体风格大致不变,但也不尽相同,尤其要注意特例。

如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但也有充满慷慨之气的边塞诗作《使至塞上》《观猎》。

清照是婉约派词人,但也有豪气昂扬的作品《夏日绝句》。

所以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形式1、表达方式①(狭义)记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说明;议论(P209、4);抒情(直接—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古典诗歌的常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这一情景来抒发感情的方式。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来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操,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意的小诗,它通过咏蝉传达出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借事抒情.古典诗歌除借助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借助一些“事”(即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折柳、吹笛”等可以理解为借事抒情,抒发离情别绪。

5、借古喻今(怀古伤今),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方面的经验或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

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借此以表达诗的主旨。

②修辞:比喻、拟人、夸、对比、对偶、双关、反语③艺术手法:象征、虚实、铺垫、渲染、衬托、白描、工笔、勾勒、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起伏跌宕、欲扬先抑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1、比喻是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描写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颜,以“雨”比泪痕。

2、拟人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

如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

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

4、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

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

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用明媚开朗的(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

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

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

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6、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7、双关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

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