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史记》的叙事艺术P177-180①连天人,贯通古今的框架结构(独创纪传体叙事结构)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五种体例相互补充形成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

②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叙事脉络(时间顺序与以类相从结合,用合传的方式表达整体风貌)主要表现在:1.尊重历史现实,人物功绩。

如本纪和世家的传主基本上是历史或传说真实存在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和功绩划分。

2.以时间为序,以类相从。

3.人物传记有分传和合传。

尤其是人物合传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统一③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往往起因详写,结果略写,以原因来确定如何叙事,确定叙事主线④对复杂材料和宏大场面的驾驭雄健、峻洁的叙事风格,多样化的叙述手法。

叙事的章法脉络清晰,主题鲜明⑤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引人入胜。

《史记》的人物刻画特点:①人物的覆盖面广表现人物广泛,遍布各阶层、行业(列传、类传)。

②人物具有鲜明个性,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个性: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鲜有雷同,人物性格非常突出。

共性:他们身上带着许多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如苏秦、刘邦、陈华、张苍他们的共性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③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人物形象丰富,复杂如在项羽身上发现多重人格,爱人礼士却又嫉妒贤能,性格残暴焚烧咸阳,却又有仁爱的一面,鸿门宴不忍杀刘邦。

文学自觉的标志:①学从广义的学术(儒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如《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③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到了南朝四声在诗歌中的运用,用事对偶的讲究,体现了这种自觉的追求。

文学自觉的概念(百度)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是最终的还是表现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曹植诗歌前后期的内容差异: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期诗歌主要是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如:《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如:《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2.曹植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A.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如《野田黄雀行》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B. 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C.述志诗。

如《杂诗》充满慷慨之音;D.游仙诗。

如《远游篇》仙境明净高洁,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

建安风骨的概念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正始之音:指三国魏正始年间所形成的玄学思潮和玄谈风气。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因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间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

阮籍、嵇康是代表诗人。

正始诗歌的时代特征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所以此时是个多是诗人们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并且由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正始诗歌的时代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庄。

作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以至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另一派是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上承建安风骨,透露着不满现实的锋芒,世称嵇阮。

王、何一派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两晋玄虚之风。

而嵇、阮一派继承建安文学的遗风,表现了时代的特色。

他们的诗歌有比较深厚的内容,艺术技巧比较圆熟,成就大大超过前一派。

阮籍的《咏怀诗》82首是最优秀的代表。

这两派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政治理想的高扬2.人生短暂的慨叹3.强烈的个性表现4.浓郁的悲剧色彩《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特色内容:1、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 2、揭示人生哲理 3、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艺术特色:1、起兴发端艺术(以写景叙事发端转入抒情)2、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3、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惯于化用典故陶渊明田园诗具体内容:①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守拙与适俗,田园与尘网,两相对比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②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最具特点)。

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从一个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抒发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③写自己贫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归田园居》其四,隐约可看到战乱和灾害中农村的面貌。

田园诗和山水诗的不同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结合《五柳先生》谈对陶渊明性情的理解《五柳先生传》用及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

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

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

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结合《归去来兮辞》谈对陶渊明性情的理解这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中所写的之物皆为现象之辞,其逼真的想象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文中华彩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升温,将诗人信息脱矿的情况呈现于读者面前。

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清丽缠绵的情歌,更多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南朝统治者则是为了纵情声色。

1、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情歌情歌盛行原因: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现江南女子复杂的爱情心理。

以吴声歌中《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代表,主要士女间爱情,很少是夫妻之情,多为礼教所不容的艳情,真挚缠绵、热烈放纵。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①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

②大量运用双关语,这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一类是同音异字,如藕-偶,莲-怜;另一类同音同字,如布匹-匹偶,药名或曲名之散-聚散之散3.语言清新自然。

4. 运用连珠格的修辞手法,形成回环婉转的旋律北朝民歌的内容:除描写男女爱情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①豪放粗犷,袒露直率,质朴刚健②四、五、七言和杂言灵活运用、谢灵运善写山水诗,鲍照善写乐府诗永明体概念“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齐梁诗人集团及其代表性人物:①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代表人物:萧子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②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代表人物:萧衍、萧统、③萧纲文学集团,代表人物:萧纲宫体诗: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

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

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

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

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徐庾体: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辞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注: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

别有“宫体诗”之称。

)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乐府诗1、概念: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智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留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演变:由乐府机构收集、配乐、演唱到文人拟作未必演唱的诗歌体裁,至宋元之后,词、曲也有时称为乐府。

3、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1)生活镜头的选取(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4)叙事详略得当(5)寓言诗的创作(以寓言的形式叙事)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