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代词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民谣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1.神话释义。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 的解释和说明;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它的愿望;它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 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做出符合实际解释的时代产物。 神话和传说的关系。神话产生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故事的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内涵着人间行为的准则。 2.我国的神话系统。创世(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自然灾害(大禹治水 女娲补天)、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 3.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内涵: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即通过神幻的想象, 把不同类质的事物毫无理性、逻辑联系起来;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英雄人物充满昂
第三章 两汉辞赋
第一节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势
• 骚体 贾谊《吊屈原赋》《旱云赋》《惜誓》,抒情叙志,情感浓郁,多直 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 赋体 《西京杂记》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七发》是标志着枚乘
开创太赋的典范之作。铺叙描写,夸饰渲染,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 感。
第二节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 司马相如赋的特征
手法的拓展;结构语言上的创新。
第三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 清新幽渺的《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送神曲,一组祭神歌曲。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情感,所在的环
境和气氛,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 平实朴素的《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ying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重章复沓;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生叠韵的连绵词。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第一节、《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早期历史散文
•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誓、命、诰、训。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 《古文尚书》三个传本。
第四节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 东汉的骚体创作
班彪《北征赋》 记叙行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表达安穷乐道的思想。 冯衍《显志赋》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沿途所见史迹引发的感慨。抒发浓重的家国忧患。
• 东汉赋体的创作演变
班固《两都赋》在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苑囿田猎、宫殿景物、山川物产为 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在谋篇布局上,摆脱了大赋通篇摹 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英雄气概;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 想象力。 对后世的影响: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 后世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描写夫妻间深挚的情爱;弃
现手法单调。
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 屈原,名平。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共23篇。
• 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楚文化的要素:楚声楚歌,楚国民间巫歌,楚地风物及方言。
文体特点:诗风想象富奇铺排夸饰,体式较《诗经》篇
汉武帝《李夫人赋》 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思念之情,真挚深切,艺术表现水平
高。
刘歆《遂初赋》自身的遭遇,所感、所思、浓烈的情感,鲜明的自我色彩。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自己从入宫到被废黜过程中的心态的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致
入微。
• 西汉中后期的抒情、咏物短赋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孔臧《杨柳赋》《蓼 虫赋》 王褒《洞箫赋》
《子虚赋》《上林赋》统称《天子游猎赋》,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 特征:丧失了真情实感;空间的极度排比;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描摹绘为主 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 扬雄对大赋的拓展
题材领域:祭祀、劝的色彩;艺术表现上新的变化:篇幅缩短,对象集中。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它辞赋创作
•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赋
• 精巧的裁剪和安排 在保证历史事件叙事的完整和真实性同时,又展现的历史人物事件中悲欢离 合的命运和鲜明的性格。“互见法” • 刻画人物性格的集中经典手法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在特定的环境凸 显人物性情;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精神风貌。
第三节 班固和《汉书》 • 班固及其《汉书》他的著作有《汉书》《白虎通德论》论、诗、赋…41 辑本《班兰台
• 《离骚题义》《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糟也;骚,忧也。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 创作时间 可能作于屈原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
• 精神价值
判精神。
美政思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
• 艺术表现成就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比兴
妇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描写无端造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士的人生悲哀;抒发深刻的
人生哲理。
3.政治讽喻诗。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描写当时繁重的劳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抒怨;
颂美统治者。
4.史诗及其他。史:《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农事《七月》;
周人礼俗观念《周南螽斯》多子多孙,《小雅斯干》重男轻女;贵族生活
品格给予有力批驳。实际上包含着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 切中时弊、情感浓郁:东汉后期散,
王符 切中时弊,富有情感。
仲长统《昌言》 思想庞杂、活跃,崇尚实用,变革的思想。文风质朴,辩
论色彩,言辞激烈。 • 东汉其它散文
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 休妻信
朱穆《崇厚论》《绝交论》 针对时俗而发,阐明道理之中,蕴含深沉的情感。
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创作了300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谏逐客书》李斯 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
秦代刻石文在形式上以四言为句,多三句,气度恢宏,韵律谐和。
第二节 西汉初期散文
• 贾谊《过秦论、治安策》 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
遗风。
• 晁错《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质实厚朴,
集》17.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于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全书100篇,
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 《汉书》的文学价值 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典雅凝练。最负盛名《李广苏武传》中 对李陵、苏武的描写。
第四节 东汉其它历史散文
• 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 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相同之处。记录基本史实之外,还 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用了民间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课程代码 00538
目 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上古传说、《诗经》、先秦散文、 屈原楚辞
秦汉政论抒情叙事、司马迁两汉史 传散文、两汉辞赋诗歌
建安正始两晋诗歌、陶渊明、散文 辞赋小说
文学合流初唐诗歌、李白、杜甫、 大历诗坛、中唐诗歌、李商隐与晚 唐、唐散文、传奇俗讲变文、唐五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写史记的动因 内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 外因:李陵事件所激发的发愤心态
《史记》创造了纪传体通史体例。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十表、八书组成。
第二节 《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 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人物活动为记叙视角,以人物贯穿事件,把人物描写 和事件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叙事地故事情节化,注重塑造性格化人 物,有所创新成熟。
• 色彩纷呈的故事。以寓言故事说理,庄周梦蝶、庖丁解牛
• 奇幻诡异的想象。《逍遥游》鲲、鹏 • 空灵飘忽的文风。连缀而成,跳跃跳跃连接。 • 谐趣的讽刺横生。“鸱得腐鼠” • 精湛传神的文笔。《秋水》,浅井之蛙的习性。
4.《荀子》和《韩非子》 • 《荀子》长于比喻,少用寓言;创作附和诗《礼、知、云、蚕、针》 • 《韩非子》寓言最具文学色彩,使用最多,通俗浅白;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表
《墨子》71篇,今存53篇,保存了墨子墨家各派的基本思想。作者,一般认为墨子的弟弟。
特点:善于由小及大,连类譬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化,口语化。
2.《孟子》的雄辩色彩 • 具有雄辩色彩。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 •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张衡《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最早的五言诗应该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赠四王冠诗》《咏史》 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橘颂、悲回风》
• 《天问招魂》简介 《天问》是最为奇特的诗歌,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针对自然现象、
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见识渊博思想深刻以及勇 于怀疑批判的精神。作于放逐汉北之时。 《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 较高的艺术成就。特色:结构精密,铺排描摹。
擅长分析,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具体对策。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后期散文
•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势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它的文章推衍于《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