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智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应用,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道奇葩,从160多座迅速扩张到660多座,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迅速放大。

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这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信息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三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从区县(园区)到省市(城市群)都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阵营,各类试点遍地开放。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摸清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状况,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定量分析城市“智慧化”程度,明确城市智慧化所处的位置,找出与发达国家、地区、行业之间的差距,帮助管理者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总体结论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7月,国内共有15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发布智慧城市规划、行动方案或将其列入“十二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的已达50多家。

本次调研报告筛选出50家代表性的城市及城区作为调研报告对象。

调研报告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较2011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整体水平来看,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目标、建设模式、运营规律、投资策略、建设重点等都在努力实践探索中。

主要结论如下:一、智慧城市发展备受重视,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已成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更为高级的城市发展阶段,国内各大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

从去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调研报告范围确定中可以看出,2011年7月国内共有55个城市提出或智慧城市建设,集中可以采集到数据的城市有28个,而今年共有150多个城市开展,集中可以采集的城市增加到50个,可见中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响应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对比2011年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调研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得分率由去年的48.99%提升到今年的51.77%,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二、各个城市之间整体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领先明显从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划分为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等级的得分情况看,各个城市之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起步早、速度快、成绩领先。

在调研报告的50个城市中,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65-100分)10个,创建智慧城市追赶者(50-65分)16个,创建智慧城市准备者(0-50分)24个,比例分别为20%、32%和48%,大部分网站处于准备者和追赶者状态;其中,排名前十位基本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有,第一名无锡(71.2分)与最后一名呼和浩特(31.3分)得分差距达2倍以上,有36个城市总得分未达到及格水平(60分),及格率仅为28%。

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数据离散度非常显著。

三、智慧治理基础扎实、成绩较好,智慧产业与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从智慧城市各类指标体系得分情况来看,中国智慧城市的智慧治理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智慧治理指标总得分率达到了71.71%,其次是智慧产业(得分率52.80%)与智慧基础设施(得分率50.40%);智慧产业方面,人均用水量和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指标得分均达到了及格水平,得分率分别为64.60%、63.80%;智慧基础设施方面,在网民数量、无线覆盖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无线宽带和网民数量指标得分率分别为61.40%、62.21%。

四、政府服务能力较为突出,但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本次调研报告结果显示,二级指标中政府服务能力得分较高表现突出,其中政府信息公开完整度、在线服务能力、信息资源利用等指标的得分率分别达到了81.22%、73.21%、72.40%,在所有被评指标中,单项指标得分率分别位居第一、第三、第四;近年来智慧政务的发展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各城市在智慧政务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电子政务、政府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利用等领域能力不断提升。

但智慧保障能力(44.70%)和智慧应用(39.25%)整体得分率较低,尤其是应用领域和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成绩较差,得分率仅为23.20%、21.60%,在本次所有调研报告指标中得分率最低,需引起各地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高度重视。

第二届(2012)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调研报告结果总排名一、调研报告背景与意义(一)智慧城市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根据2010年3月25日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在纽约总部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到2050年人口总数为97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达到64亿,中国的城市人口可望超过70%。

全球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可逃避的问题,如城市人口拥挤、工业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种种城市病已经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城市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的滞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许多国家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已经在全球成为一种趋势。

自新加坡在1992年提出建设智慧岛计划后,欧洲、美洲、亚洲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军”,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图国外智慧城市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新加坡首次提出智慧岛计划,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直至2010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到目前为止,全球开始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建设发展期(见图表1)。

图表1: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历程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与推进路径图城镇化和信息化仍是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智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应用,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道奇葩,从160多座迅速扩张到660多座,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迅速放大。

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

三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从区县(园区)到省市(城市群)都纷纷加入智慧城市建设阵营,各类试点遍地开放。

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智慧城市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萌芽期和推进期。

2010年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萌芽阶段,详见图表2:图表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历程(二)智慧城市评价是引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风向标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其信息化程度将更加完善,城市化综合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当前,随着对智慧城市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关于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及机构在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的脉络下开始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但总体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现对国内外关于城市信息化及智慧城市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总结。

1、国内外城市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城市信息化测评就是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算、调研报告,以揭示和勾勒城市信息化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并指导管理决策部门从制约因素入手安排、规划现实工作。

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信息化为核心的,是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研究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非常有帮助和必要的。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国外就展开了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工作,涵盖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展开了实际的测度工作,具体内容如图表3所示:图表3:国外信息化调研报告体系内容然而,专门的城市信息化测评体系还比较少,更多仍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调研报告。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新的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文献涉及地理、经济、规划、信息、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变化、信息技术与产业区位研究等,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信息化的内容。

我国对城市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经济学界、地理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展开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在城市信息化的理论与思路方面,如吴伟萍(2008)著《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证》一书,着重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等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讨,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分阶段的特征和目标进行分解;承继成和王浒(2000)对城市信息化的概念、框架、思路进行了研究;姜爱林(2003)认为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城市信息化,并探讨了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技术与标准化,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原则、目标与认为等;承继成(2003)等又对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工程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宋健(2009)对城市信息化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

目前,关于城市信息化水平调研报告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既有对城市信息化总体现状的研究,也有一批对城市信息化各个分支的研究,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等方面。

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傅文彪(2002)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化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上海市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上海市互联网咨询研究中心(2003,2004)通过研究城市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魏诗礼(2005)以上海信息化测评为例,对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9】;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吴伟萍(2008)建立了一套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将广州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了做了详实、全面的比较,剖析了其中优势和劣势;陈淑英(2008)从一个通信运营商的立场,构建了城市信息化调研报告体系,对城市中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等信息化应用主体的应用水平和需求进行调研报告,并对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权重赋值、数据采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王翠(2010)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及信息服务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以西安市为例,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定法、主成份分析法、灰色系统建模方面等量化分析了城市信息化的现状水平等【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