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著作导读

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写作缘由表面缘由:《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恩格斯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述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在1885年写的一本关于费尔巴哈的书。

深层原因:在当时,整个德国乃至西欧,出现了一股反对黑格尔哲学和批评费尔巴哈哲学的浪潮;而这种批判又是意气用事的、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被肢解了,费尔巴哈更是不在话下。

恩格斯想在这个时候阐明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他们的理论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

2、出版情况(1)写于1886年,分两期发表于《新时代》。

(2)1888出版单行本,出版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其附录一并发表。

(3)又称《费尔巴哈论》。

3、基本思想中心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历程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最后达到他们自己的哲学。

小小评介:在一种浓重的蔑视的氛围中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生,自己的哲学与这两位哲学家有渊源关系,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理论勇气。

二、《终结》的框架体系与逻辑关联1.阐述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辨证法批判唯心辨证法2.阐明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唯物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3.揭露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批判唯心史观4.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唯物史观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主要内容分析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辩证法。

论题1: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革命的辨证法恩格斯从分析黑格尔的一个命题来揭示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的辨证法思想。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错误的理解在当时,这个命题被一般人理解为是维护现实、为现实政治统治作辩护的,因而是保守的。

恩格斯说:在表面上,“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正确的理解其实,根据黑格尔的本意,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而一切新的、原来不现实的东西都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而成为现实的。

正确的理解由此,“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一定要灭亡的。

一个看似十分保守的命题却包含着深刻的革命含义。

原因探究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人们不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辨证思想,不认识“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辩证法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种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过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

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对象化。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被颠倒的,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另一缺陷是不彻底,为了建构体系,黑格尔不仅想出了绝对观念,而且认为绝对观念经过“外化”为自然界,然后在精神中,即在思维和历史中又返回到自身。

他把自己的哲学看作就是这种精神,即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这种绝对真理的完成。

这同它的辩证法是矛盾的。

论题2:对黑格尔唯心辨证法的改造和唯物辨证法的创立黑格尔在世时,他的哲学受到官方推崇,甚至被定为国家哲学。

在他去世后,黑格尔哲学解体了,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在书中黑格尔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位。

费尔巴哈的贡献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一向主张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一种颠倒的过程。

提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

事物和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

”把黑格尔的体系炸开了,但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克服黑格尔。

马克思完成了费尔巴哈没有完成的任务,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彻底改造。

马克思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被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辨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

——恩格斯“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主要内容阐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里讲的思维就是指精神;这里讲的存在就是指自然界。

所以,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1、内涵解释:第一性、第二性讲的是本原问题,也就是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各种学派。

”2、意义: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自哲学产生以来所形成的派别林立、杂乱无序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顿时变得澄明清晰起来。

原来这个被一大堆诡辩言辞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所充斥的领域,包含着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3、注意:第一,恩格斯的这个标准是一种科学的标准,就是说,它不是恩格斯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从对整个自然、人类发展史的考察中概括出来的,它正确地反映了哲学发展的实际。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派性鲜明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开始直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三大局限性。

第三,只有在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上,才能使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

否则就会产生像施达克一样的错误与荒谬。

如,施达克说:“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

”。

(如何评价?)第二方面这就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能否把这一方面理解为世界可知性的问题?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哲学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说它“基本”,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其他哲学问题便无由产生,更谈不上解决。

说它“最高”,因为在哲学意义上,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制约、统摄着其他一切哲学问题。

不论什么样的哲学体系,只要它对思维与存在关系两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解答,这个解答就制约着这个体系的全部观点,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主要内容1批判、揭露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如何陷入了唯心主义,在揭露和批判中阐述对所论及问题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和观点。

恩格斯的论述“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具体内容11、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他决不是要消灭宗教,而是要创立一种新的宗教—爱的宗教取代现实的宗教。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

这个论断表明历史对他的确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具体内容22、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第一,批判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研究道德问题。

第二,批判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地对待善恶,把恶当作绝对的“坏”。

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当作一切道德的基础。

第四,批判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说成是每个人的平等的绝对的权利,适合于任何时代和任何情况。

第五,批判费尔巴哈“对自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准则。

主要内容2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具体内容11、一般唯物主义的意义:P278“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吝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

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具体内容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P278-281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到研究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事物的一切科学。

P281之后具体内容3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部分之重点):(1)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

第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

但是,在表面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P282第二,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A、历史合力;B、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A、历史合力“无论事实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P282B、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

“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这些动机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P283“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P283-284(2)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P285 “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