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厚江本色

黄厚江本色

本色:黄厚江的“语文品质”
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

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

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

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本色语文是一个概念的建构。

建构一个概念意味着理念的凝聚、见解的整合、理论的成熟。

我倾向把建构的概念叫作教育主张或曰教学主张。

其实,透过概念抑或主张,我们应当寻觅主人的品质。

主人的品质好比是概念、主张的精灵,又是概念、主张诞生的关键,建构概念必须首先培植自己的品质,建构概念的过程也是培植品质的过程。

我怀着好奇心,做一番考量和思索想使黄厚江的品质“显现”出来。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所使用的“显现”最能准确、最能传神地表达我对黄厚江的认识)品质的显现,可以帮助我们去耙梳黄厚江的研究、实践的历程,捕捉本色语文最深处的东西。

而且,我以为,不妨把黄厚江的这些品质叫作“黄厚江语文品质”。

正是因为黄厚江的品质铸就了他的本色语文,显现了语文的品质。

这样,我们就在“本色语文”和“语文品质”中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也是建构的方式。

也许这正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总结自己小说创作时所说的,“让写作方式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品的结构比内容重要”。

用探究的方式,可以梳理出黄
厚江本色语文内隐性结构,从中显现黄厚江的“语文品质”。

一、理性批判的品质:内心的忠诚、视野的开阔
当下,我们缺少批判精神。

殊不见,公开课的评课几成“评功摆好”,连一些学术高层论坛的思想锋芒也无形中消遁,有的甚至成了低俗的搞笑。

若如此下去,教学研究、学术批评将会远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种声音,平庸苍白进而大家附会趋同,而批判与研究荡然无存,发展与创造?就无从谈起。

黄厚江可不,他保持着一种沉着的理智,在深入观察后,发出一种质疑式的追问:当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就成为人文的时候,当强调语文是文化,文化就成为语文的时候,当强调不能不关注生命,语文就成了生命教育的时候,当强调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成了语文的时候……黄厚江都会这么问自己: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样?这种发自内心的质疑与追问,表达了他内心的忠诚——忠诚于真正的声音,忠诚于真正的语文,忠诚于真正的研究。

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梁实秋。

梁实秋评论莎士比亚,从他的导师、18世纪英国著?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那里学到了批评的原则,即要像莎士比亚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人性那样,“不沾染某一地点的特殊风味”,“也不受偶然的时髦或暂时的风尚之影响”,而是“忠实地把生活反映出来给读者看”。

黄厚江忠诚,比如,关于“诗意语文”(当然我是支持这一命题的)的评说:有人在“诗意语文”的口号下追求语文教学的无功利,黄厚江的反问是:“语文真的无功利吗?”他认为,如果语文真的除了给人一点诗意外便不再有什么功利价值,那么语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黄厚江这种内心的追问固然表现了他内心对于事物本真与实质的忠诚,固然是他的良知和道德标准使然,此外,这与他的学术功底与开阔的视野分不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判断十分重要,决策往往以判断为前提。

假如,他的判断只是出于他的直觉,只是出于他的情感,判断可能会有偏差甚或有失误。

黄厚江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品质来自他学术视域的开阔。

他一直在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为他洞开了一扇又一扇窗;他一直在追问、思考,追问、反思让他从事物的表层走向内核;他一直在研究,研究让他在拥抱灿烂感性的同时,拥抱深刻的理性,锻就了理性思维的品质和习惯。

正因为此,在雾里看花、涛飞云走时,他才会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也正因为此,他的本色语文才会呼之而出,瓜熟蒂落,像是透过云雾后一次美丽的日出。

理性批判的品质让黄厚江保持了本真的自我,黄厚江首先是本色的。

二、追根寻源的品质:“元”的思索、“道”的遵依本色语文反映的是黄厚江追根寻源的品质。

语文的被萎缩、语文的被夸大、语文?被拔高、语文的被虚化,黄厚江以简约然而辛辣的语言点了语文教学之穴。

他点穴时的自我提问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哲学式的提问触及到语文的本质与走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常常从最初的问题开始思考”。

的确,我们需要回溯,回到本质处去追问,寻找并明晰语文的“身份”。

语文不应该有多种身份,换个角度说,语文可以有多
种身份,但必须认定它本真的、独特的身份,否则,多种身份必然产生职责、功能的冲突,在冲突中迷乱,直至迷失“语文自我”。

语文的身份来自?“最初的”规定性。

寻找语文最初的规定性,必须回到语文“最初的地方去”。

这就是“元”的思索追寻与“道”的遵依把握。

元者,万物之始。

在汉语中,“元”的主要含义是:本原的、根本的、首位的,还有大的。

在追根寻源中,黄厚江对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一是“语文本原”——其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即语文的本真在于语文规律的把握;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最终,黄厚江对本色语文的回答是:“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就是”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就是”按语文本身规律教学的语文,“就是”回到语文的本质上去,也“不是”另一种语文,更“不是”语文。

这样,本色语文显现了语文最根本的、最基本的、最稳定的特性,因而可以理解本色语文是“首位”的,也是最“大的”。

黄厚江不仅在“元”上思考,而且在“道”上追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但,道应该是可以领悟的。

我?可以把“道”理解为道路,引申出规律,还可以引申为规则,但是,“道”最为重要的是指生命的创造力。

形而上之为道。

之于黄厚江而言,“道”就
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唤醒语文本身的活力。

本色语文本身就显现了黄厚江的创造力,而且,他进一步地说,“本色语文并非没有追求: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也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更好的追求。

”他说:“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的很远,但这是出发地。

”这是一种真诚的重要的提醒,因为,我们走得远了,常常忘掉出发的地方。

其实,回到出发的地方,是为了新的?发,在归来与归去中,我们走远了,也走好了,走高了。

这就是“语文之道”、“语文教学之道”。

黄厚江依循这一“道”。

“元”与“道”的统一,显现了黄厚江不忘“本”的品质。

这一品质让他永远站在出发的地方,又在遥远的地方,永远在起点,又永远在追寻终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