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洛伊》影评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
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
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
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尔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爱情带来了战争也结束了战争!在最后阿喀琉斯奋不顾身的去找那个女人着实感人啊。
在恶毒的人也有心软的地方。
只是纠结为什么那个女人不去为阿喀琉斯挡一箭呢?好像期待他们能在一起,或者那个女人跟阿喀琉斯一起死去。
观看电影《特洛伊》始终是一个平静的过程。
没有悬念,没有巧合,甚至没有过多的出人意料。
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对《荷马史诗》的内容和情节早已耳熟能详。
特洛伊战争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
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就像荷马自己说的那样,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整部史诗的主线,影片的第一主角仍然是阿喀琉斯。
电影也是以阿喀琉斯的出场而掀开帷幕的。
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开端。
两军交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恰恰需要一个超人式的人物出现来打破僵局。
而阿喀琉斯正是这个创造奇迹的关键人物。
当主帅传令召他出阵时方知他并未在队伍中,便火速令人回去请他出战。
孰料我们的英雄此刻却在自家的纬帐中睡眠正酣。
闻听前线有难后仍不慌不忙地更衣披挂,搬鞍认镫。
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已经在观众的心里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渴望。
到这里,导演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对阿喀琉斯这一英雄人物的初步塑造。
这样一个开头尽管充斥着强烈的美国风格,但却很好地避免了史诗中众神争夺金苹果的冗赘的开篇。
此之谓编剧的聪明之处。
这个开头真是相当精彩。
但是若再想影片中寻找类似的精彩之处却寥寥无几了。
用电影手段重新诠释经典历来是件不讨好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失败。
影史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
这部史诗巨片《特洛伊》是否真的重现了史诗应有的恢弘魅力和气质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史诗原作中一切皆由神安排,人类逃不脱神的掌控。
其实整个特洛伊传说的悲剧色彩,也正在于此。
但是在电影中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以及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帕里斯视为神而不是人。
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特质。
因此在影片中,所有的神都已经人化了。
这个问题不知是否应该归咎于导演。
此外,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也有许多问题。
首先是特洛伊皇后海伦。
原作中把她形容为天下第一的美人,但是到了电影中,演员本身的气质不足以表现出美女海伦的全部风采,相貌平平不说,单是寥寥的几句平庸台词就让人感到希腊与特洛伊两个国家因为她而发动持续十年的战争是多么荒唐无比的事情。
其次是我们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
阿伽门农要想胜利,只有依靠勇士阿喀琉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
傲慢、反叛又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他对名声的追逐永不厌倦,这是他才是高举阿伽门农的旗帜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然而突然降临的爱情决定了他的命运。
阿喀琉斯给我的感觉总好像是前后判若两人,人物性格发展得有些太过突兀了。
为了国家的纷争而退隐山林,为了兄弟的惨死而怒向刀丛。
虽然原作如此但剧情发展得总是显得突然而缺乏条理。
褪去神话的光环,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形象便取代了原作中真正的、核心的英雄,同时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总体而言,影片有些穷途末路之感。
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但是荷马的巨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
希腊不仅仅在思想及科学领域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那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同样为艺术奠定了根基。
尼采用一本书,论述了艺术的根源便是悲剧性,而这悲剧性恰恰来自于希腊的文化。
那些传说,那些被诗人们所吟唱的神与英雄的悲壮事迹,成为整个希腊乃至世界的财富。
显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姓名:朱波
学号:20101200755
班级:新闻A班
专业: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