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学的认识
首都医科大学钟欣
我最初接触心理学时,觉得心理学离自己太远了,认为心理学的理论太深了,几乎与生活脱节了,这几乎是全国心理学课程的通病,也是学生们不爱上心理学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我自己对生活与生命的一些困惑渐渐大了起来,求助无门的状况让我思考是否能通过求学得到答案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获得健康和成功的人生。
抱着这个目标我通过几年的复习应试,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这时,我才知道心理学是离我们的生活是多么近,多么密切呀!小到一个习惯性动作,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大到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心理学。
这与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传统医学素有“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之说,心理学自然是治人与治国的学问。
我这些年的个人成长足可以反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我在首医接触心理学后慢慢地爱上了她,开始向过去截然相反的人生迈去。
与此同时,我发现我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困惑也越来越大,我正面临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即个人问题的修通阶段,这个阶段的痛苦更大更难以忍受,这也是我对从事心理学方面工作产生怀疑的阶段。
可是,我既然选择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学业,就应该坚持下去,我应该对自己有一个交待,负起一份责任。
我就这么在怀疑中坚持学习,学习中不断怀疑,怀疑渐渐减少,坚持的乐趣也逐步涌现出来。
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满以为这样就能够帮助来访者了,可是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技术,为什么用了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今年暑期为编写导师的书,我没有回家,书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不太熟知,于是我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视频,我才更加明确了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问题才是从事实务心理学工作的关键问题,心理咨询师的人生能走多远,你才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
如果心理咨询师自己的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那你也很难有效地帮助来访者。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无为、天人合一”、佛家的“无分别心”、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思想,无不让一个咨询师的境界更高、格局更大、思想更远。
我在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过程中成长起来,自己身上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困惑不能解决就先搁置,以后一定有机会能得以解决,重要的是不因问题和困惑影响了当下的工作和任务。
我渐渐地能较熟练地做个案咨询、团体咨询,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时,更是运用我学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帮助了很多中小学生摆脱丧亲的痛苦。
这就是心理的魅力所在。
心理学是关系的学问,是利用关系影响他人的科学。
有一位心理学大师说过“人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满足和茁壮成长”,人一生都在寻找和建立关系,人不能没有关系,或是与人有关系,或是与动物有关系,甚至与无生命的物质有关系,当然只有与人有关系才能更好地生活和成长。
心理学就是帮助缺乏关系的人学会建立关系,帮助关系不好的人改善关系,帮助他们能从关系中得到三赢(你好、他好、世界好)。
我在为个案作心理辅导,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做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网瘾青少年大多缺乏一份好的人际关系,你如何
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他们对你的认同来影响他们就非常重要。
尽管一周两次的团体咨询与他们见面的机会较多,尽管是已经开展工作多次的团体,每次团体咨询都需要有热身的阶段,这也就是要有与网瘾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的时间,要将每一次咨询都当成是建立关系的首次咨询来看待,否则就很容易陷于失败而不能将工作推进,就更谈不上深入地影响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改善他们对关系的歪曲认知了。
心理学是说话的学问,是利用语言改变他人的科学。
来访者或是沉默、不善表达,或是表达过于直白,或是直接付诸行动而缺乏语言意识化的过程,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功能,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事业发展。
如何从来访者无力与无助的表达中提炼出支撑其生活的精神,并适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你的修为指导下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如何让来访者觉察出自己的信念体系与外部行为的自相矛盾,更需要考验你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有修饰的带有赞赏的面质,既不会伤害来访者,还会让其受益匪浅,得到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心理学要以关系为桥梁,以语言为润滑剂。
心理学是生活的学问,是通过生活来理解生命的科学。
心理学立足生活,探究生命的意义,心理学源于生活,超越了生活,包涵了对生命的假设和认识。
如果说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的第一股势力,以巴甫洛夫、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是第二股势力,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是第三股势力,三股势力无不是关于生活与生命的学问。
近年来,心理学正在向着超越个体,甚至人类本身来看个体、看人类、看世界,而发展出第四股势力,即超个体心理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某著名国际心理学杂志主编把这种心理学命名为本体心理学(Onto Psychology)。
意大利心理学大师--安东尼奥.梅尼盖帝教授推崇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也以此概念为名,里面充满了我国道家的思想,那么这是否是心理学的第四股势力,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和历史推敲,但其对个案的把握、目标的精准和治疗效果的显著却是有目共睹的。
就是说,咨询师对个案的干预,应试图越出个案和咨询师本身,以宇宙的广大视角来看个案,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气度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不就是关乎生活与生命吗?
从心理学发展的多股势力来看,第一股势力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原型、集体无意识”充满了东方佛、释、禅的思想;第三股势力中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特别是需要层次理论,包涵了中国儒家的自强不息、自我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现在,结合世界的东方文化热,或者说中国文化热,加上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思考,心理学的第四股势力,其中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为核心和精髓的本体心理学在中国应该有极大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也将启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将是中国的,中国将会成为未来世界心理学新的重心。
那么,我对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思考自然也就放在了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的中华心理学的世界化上。
其中,儒、释、道、中医、孙子兵法的思想,甚至成语、寓言故事和唐诗宋词的精神内涵将会渗透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中。
就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方面,我对于家庭系统、家庭功能发挥好坏对个体心理及生理功能的作用有着浓厚兴趣,我也希望在这个方面有所发展,有一定的建
树。
因为我们知道家庭系统是社会组织的最初形式,家庭功能是社会功能的一个缩影,只有在家庭系统中能够推动系统爱流动的个体,只有在家庭功能内得到满足的个体,才有可能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些是我对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不一定很成熟,但是以我的亲身体验及对世界心理学发展趋势的自我判断得出的,请您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