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907-1368年)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政治: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民族矛盾激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农业:①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②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③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
(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南移手工业: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朝: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商业:①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②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③专门娱乐场所:瓦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泉州在元朝为最大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文化:①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宋广泛应用;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②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著》为科举考试内容。
陆九渊:南宋心学代表人物主张:心即理也,理是万物的本原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评价: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③文学艺术:世俗化,多元化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绘画:文人画、风俗画发展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人画:注重内心修养,宋代,文人画由写实转向写意。
北宋:构图气势雄伟,画风阳刚豪放。
(北宋局部统一;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南宋:以江南风光为主,构图不对称,(南宋偏安江南)风俗画: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文学:宋词元曲宋词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便于吟唱,表达情感。
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产生原因: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城市经济发展,民俗文学繁荣。
代表:马致远、张养浩戏曲:宋末:南戏,浙江温州一带,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瓦舍,娱乐场所。
元: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成熟,进入黄金时期。
特点:时空自由,象征虚拟动作表意。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家)明清(1386-1840)一.朝代更替明(1386-1644):1386朱元璋定都南京;1421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原因:势力在北方;加强巩固边防;防止蒙古南下);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清(1636-1912):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顺治入关;1840鸦片战争;1912清帝退位,亡。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中国有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农耕经济高度繁荣③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带有转型趋势)三.特征表现政治: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西藏:元朝宣政院设置,使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归属中央1683 清军进入台湾1684 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 改为台湾省,加强我国东南海防东北:唐朝在东北设两个都督府,正是归属中央新疆:西汉设西域都护,正式归属中央清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明:A.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称尚书,直属皇帝。
加强了君权。
B.设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在文渊阁成立内阁,内阁主要权利:票拟后由皇帝批红C.废行省:(行省是中央向地方的派出机构,权力大)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行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军事)三司互不统属,直属中央。
D.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文体为八股文,不允许有独立见解,应按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
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能力,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是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
清:内阁制:沿用明,可管理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乾隆废除)南书房:康熙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
军机处:最初处理军务,后扩大,开始参与机要政务,跪奏笔录。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
原因:压制反清思想,加强思想控制(顺治-雍正)影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束缚思想,摧残文化。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农业:A.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B.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C. 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番薯D.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还有烟草(原产于美洲)E.赋税制度:明一条鞭法(征收白银货币地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清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F.租佃制超过自耕农,普及农村。
手工业: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铁:普遍用焦炭冶铁纺织: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丝织:中心:苏杭,分工较细,新经济因素产生。
制瓷: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商业:A. 明清国力强盛a.商业市镇兴起,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交通要冲),城市经济功能加强。
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普遍流通。
c.农产品商业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变法的实行),d.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e.商业资本日趋活跃,不仅在流通领域,而且接入生产领域,小生产者失去了生产独立性,商人也称为包买商。
f.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比重年增长率高于欧洲;g.19C初,世界10个50万以上人口城市中,中国有六个;h.明中后期至前期,世界白银一般流入中国;i.中国是世界经贸中心之一B.新经济因素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中后期地点:江南地区特征: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购买劳动力;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区别:工场手工业工厂规模大,分工协作好,集中生产,效率高地位:封建社会内部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进步事物,但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C.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封建专制制度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市场)②闭关锁国(海外市场)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根本);防止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天朝上国,统治者盲目自大。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通商影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失去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契机。
③重农抑商:政府压制手工工场向商人征重税,影响了手工工场的规模;商人买田置地缺乏资金,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④官府盘剥:征收重税,使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文化:承古萌新①科技:传统科技继续领先,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A.《农政全书》徐光启(明)屯垦、水利、荒政三大主题,吸收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方法。
B.《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总结了中国16C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是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推进世界生物学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C.《天工开物》宋应星(明)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的原因: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⑵强大的中央集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⑶各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⑷中国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专制统治⑴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⑵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⑶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⑴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大实用性,服务于农耕、生产,巩固统治;⑵重视队典籍的整理,忽视实验;⑶多集中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数学等领域,没有涉及近代科学;⑷经验性、技术化,很多具有不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②思想:A.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王阳明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途径:克己私欲,回复良知评价:重视人的道德修养B.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背景:政:君主专制统治发展的顶峰,日趋衰落,阶级矛盾激化;经:商品经济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竞相逐利;文: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是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外: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人:思想家的探索代表:明:李贽作品:《焚书》《藏书》内容: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认了“天理”的存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⑴王夫之:作品:《船山遗录》内容:理在气中;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私欲之中,天理所寓⑵黄宗羲:作品:《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内容:反对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否定三纲五常;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⑶顾炎武:内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评价:①带有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②对君主专制造成了强烈的冲击;③对后世影响深刻(共同: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