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运行材料大纲

汽车运行材料大纲

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汽车运行材料》是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燃料(石油、汽油、柴油等)、汽车润滑材料(润滑油、润滑脂、齿轮油等)、汽车其他工作液(制动液、防冻液、制冷剂等)和汽车轮胎。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汽车运行材料的主要使用性能、规格、牌号及其合理应用,以及汽车运行材料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市场产品,国家与行业的新标准。

为学习后续课以及毕业后从事有关的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每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其次是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领域,最重要的是掌握汽车运行材料在汽车类专业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设置以够用为度,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缩短与专业课程的距离,提高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学时汽车燃料24
汽车润滑材料34
汽车其他工作液16
汽车轮胎. 6
机动 4
合计84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汽车运行材料
教学要求
1、方法能力要求:
掌握汽车运行材料的主要使用性能、规格、牌号及其合理应用,具备辨别、正确合理选用汽车运行材料的能力;具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2、社会能力要求:
培养和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工作能力;组织和沟通的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工作和事故防范的能力。

3、专业能力要求:
掌握汽车维修过程中相关汽车运行材料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对汽车维修系统进行维护、保养、故障分析等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现分成了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汽车燃料
1、石油的基本知识
石油的化学组成;各种成分的基本性能;石油的炼制方法。

重点:石油的化学组成。

难点:各种成分的基本性能。

2、汽油
汽油的使用性能;评定指标;规格;选择原则。

重点:汽油馏程;辛烷值。

难点:辛烷值。

3、轻柴油
轻柴油的使用性能;评定指标;规格;选择原则。

重点:凝点;十六烷值。

难点:十六烷值。

4、汽车新能源
汽车能源具备的条件;汽车替代能源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重点:汽车替代能源种类。

难点:汽车能源具备的条件。

第二模块:汽车润滑材料
5、汽车润滑油
汽车润滑油的组成;使用性能;分类;规格;选用原则。

重点:润滑油的组成,性能,选用原则。

难点:汽车润滑油的选用
6、汽车润滑脂
汽车润滑脂的组成;使用性能;分类;规格;选用原则。

重点:润滑脂的组成,稠度。

难点:稠度。

7、汽车齿轮油
汽车齿轮油的工作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国内外齿轮油的规格与分类方法以及使用范围。

重点:汽车齿轮油的工作条件、基本性能要求与规格、分类。

难点:区分国内外齿轮油的不同使用范围。

第三模块:汽车其他工作液
8、汽车制动液
汽车制动液的使用性能;规格;选用原则。

重点:高温抗气阻性,规格。

难点:高温抗气阻性。

9、汽车防冻液
汽车防冻液的工作条件、品种;正确选用汽车防冻液的原则。

重点:汽车防冷冻液的作用与分类
难点:正确选用汽车防冻液的原则。

10、汽车空调制冷剂与冷冻机油
汽车空调制冷剂R12与R14的区别;汽车空调压缩机油的工作条件与使用性能要求;汽车空调冷冻机油的分类及正确选用。

重点:车空调制冷剂R12与R14的区别与汽车空调冷冻机油的分类及正确选用。

难点:汽车空调压缩机油的工作条件与使用性能要求。

第四模块:汽车轮胎
11、汽车轮胎
汽车轮胎的基本结构,分类,基本参数,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汽车轮胎的合理使用。

重点: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

难点: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

教学建议
1.采用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2.注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3.采用多媒体、板书及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注意讲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5.注重学生工作习惯、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及其他说明
1、考核方式与要求
(一)评价形式
1)平时作业
2)课堂表现及考情;
3)实验教学测试
4)期末测试
(二)评价结构
测试成绩(%)
平时测试成绩比例(50%)期末测试成绩比例(50%)
作业、
出勤
理论测试实践测试理论测试
100 20 15 15 50
2、教材
(1)《汽车运行材料》范海燕机械工程出版社2009.6
(2)《汽车运行材料》孙凤英臧杰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汽车材料》王利贤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其他说明
(一)、本课程讲授重点是汽油、轻柴油、发动机油的主要性能指标、分类、规格、牌号及选用原则。

(二)、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充分利用参观、模型、实物、实验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采用新手册、资料和网络技术,关注课程的新标准、新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