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上最有趣的对联

史上最有趣的对联

对联趣话(一数目对联一次,一群侨胞游览桂林风景,登上独秀峰,在凉亭旁休息。

有人面对锦绣河山,看着这个六角亭,向同伴出了个上联:“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

”其中嵌了三个数字。

过了一会儿,一位青年侨胞站起来,两手握拳向前举起,作古代行拱手礼姿势,说:“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

”大家都称赞对得工整自然。

“免得保长拉壮丁”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曾有人在土地庙写了一副对联:婆婆莫搽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公公要留络腮胡,免得保长拉壮丁。

讽刺得入骨三分,一时传遍山城。

佛印巧对苏小妹宋时,苏东坡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谈论佛事,佛印大吹大擂什么佛力广大,佛法无边等等。

躲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听见后,有意想刺一刺这个大言不惭的和尚,便写了一句上联,叫使女拿出去,让佛印对下联。

苏东坡看后边交给佛印边笑着说;“有意思,有意思。

”原来那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知道这是挖苦自己的,但又不甘心认输,经过一阵思索,写出了下联,也交给了苏东坡。

东坡一看下联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连连称好,并说:“不但对得工整,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

”戒烟春联一年之计在于春,某厂青年工人决心自春节起集体戒烟,让厂里的高人写一副对联。

联曰:除恶习清神爽气扫烟尘益寿延年横披:持之以恒当代工人对清代名联相传江南一位名士游览成都望江楼薛涛故居时,写了一副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这位名士在成才住了半年,天天苦思冥想,却始终对不出下联。

百余年来,到望江楼的游客成千上万,但也无人能对。

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楼举办的一次“工农兵赛诗大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对了个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表达了风流人物数今朝的工农兵豪迈气概,要是不从平仄拘论,不愧为一绝对。

连环式对联连环式对联,就是每句的末一字,作为下句的头一字,不断接连起来,有内容,对仗工整的对联。

这种对联因字句多、长,作起来较费脑筋。

从前,有个地主过生日,有个富农给写了一个加环式上联:寿比南山,山不老。

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餚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宝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有个才华出众的贫民立即给对了个下联:福如东海,海阔大。

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茔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对联,上联表达了富农对地主的殷勤献媚,下联描述了贫农对剥削者的憎恶心情。

这是一副生动反映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连环式对联。

改对联有些对联,稍改一字,妙趣横生。

传说有位贪官,贪婪而残酷,搜刮人民血汗还洋洋自得,百姓们极为憎恨。

年关,贪官在家门口自帖一副对联曰:爱民若子执法如山有个聪明的百姓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句,改成为: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这一改,撕掉了贪官“廉明清正”的假面具,揭露了贪官污吏的狰狞面目。

有一个地主靠剥削农民的钱,读了书,父子各买了一个“进士”的功名。

夫贵妻荣,地主的妻和儿媳也被封为夫人。

年三十晚,地主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贫苦农民恨之入骨,夜里在对联上添改了几笔,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天明,地主一见,气得半死。

农民却捧腹大笑,大快人心。

问答式对联解放前,有人为财神庙题撰楹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这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帮闲阶级的丑恶嘴脸。

从前,有个县官做寿,强令百姓交寿礼,逼得百姓叫苦连天。

有人便写了一副对联,给以辛辣的讽刺: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票子也要,黑红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的们该死,麦未收,谷未收,豆儿未收,青黄两不接,送啥东西?上联中秋写,下联年关对中秋佳节,几个秀才围座谈笑,饮酒赏月。

一个秀才偶得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怎对呢?他们边吃月饼、芋头,边苦苦思索,待到关夜分手时,谁也也对不上。

后来几位秀才多次聚会也没对出。

待到年关时,写上联的秀才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都夸他对得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工整自然,不愧为一巧对。

书生写对联从前,有个财主,人叫他“刻薄鬼”,他对穷人非常狠毒。

“刻薄鬼”新开了个酒店,想找人写一副对联。

他找来一个书生说:“你给我写一副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兴旺,店里干净,没有老鼠。

”书生想了想,就写了一副对联: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刻薄鬼”看后非常满意。

贴出后,门口来了很多人,因为没有标点,人们故意念成:养猪头头大老鼠,只只瘟。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刻薄鬼”听后气了个半死。

讽刺贪官污吏从前,陕西洛南有个县官衙门口写了一副对联,把“路大尊”三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与横批之中。

大道生财,财连云汉三千丈。

尊古炮制,制死黎民几万人。

横批是:路断人稀。

又,光绪三年,黄河、长江流域遭灾,饿死人民无数。

当时李鸿章任宰相,翁同和任司农(即户部尚书),因李是安微合肥人,翁是江苏常熟人,有人便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们不顾人民死活,只知自己享乐: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讽刺伪差徭总局国民党陕西差徭总局仗势胡为,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人民深恶痛绝。

春节时,有人给总局大门外贴了一副对联,辛辣淋漓地予以讽刺。

差徭总局,酒局肉局药丸局,局中高局,局内老甘,局外者苦,几时了局见升平。

支应诸公,财公狼公饕餮公,公然办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无非假公图私益。

横批是:斌卡尖傀。

即讽刺总局官员是一伙不文不武、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人不鬼的坏东西。

于谦应对的故事明朝清官于谦少年时候就才思敏捷。

一日上学堂,母亲给他梳了个双髻,恰巧被和尚兰古春看见,便戏谑地说:“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当即回道:“狗嘴何曾长象牙。

”和尚暗暗吃了一惊。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有人骂我,明天不梳双髻了。

”第二天母亲便给他梳成三个髻。

谁知又碰上了兰古春,和尚一见又梳成了三个髻,便又戏曰:“三角如鼓架。

”于谦双立即回道:“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见了先生,把于谦大大赞扬了一番,说:“此小儿乃国家栋梁也!”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正好遇见太守,太守戏出一联曰:“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毫不思索,随口应道:“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大为惊异。

爱挑字眼的石先生有位老学究石先生,平时总爱咬文嚼字,挑剔字眼。

一天,他在书房内看书,忽听猫叫,抬头一看,一只花猫正站在房顶瓦上。

他便说出一句上联:“猫踩猫头瓦”,让学生们对下联。

有个学猛见院内有群鸡在啄花草,便灵机一动,对了个“鸡啄鸡冠花”。

石先生听后摇头晃脑地品评说“瓦应与砖相对,怎能与花草相对呢?不通!”学生们不敢怒也不敢言,只好恭听教诲。

谁知那群鸡却“咯咯咯”地叫起来,好像在嘲笑石先生。

石先生顺手捡了一块砖头朝鸡群扔去,恰好打中了一只,那只鸡扑楞了几下翅膀便死了。

石先生便又出了一句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让学生对。

那个学生再不敢冒失了,便再三斟酌,逐字推敲,对了个“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一听骂道:“岂有此理!”学生不慌不忙地说:“粗对细、毛对羽、野兽对家禽、石对砖、后对先、生对死,难道还有可挑剔的吗?”石先生虽气歪了鼻子,但又无法应答。

赵树理写婚联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在革命老根据地工作。

一天,有几位同志请他给写副贺喜婚联。

老赵问明一个在剧团工作,一个在医院工作后,便挥笔写道:抹抹擦擦是为了治病救人说说唱唱是为了教育群众真是通俗易懂,普普通通却又形象慰贴,恰如其分。

闹房时,都称赞老赵写得好。

王羲之巧防“盗”联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移浙江绍兴。

春节即临,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让儿子贴于门口。

不料刚贴出来,就让人悄悄揭走了。

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

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

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

王羲之的妻子急得很。

王羲之略一沉思,嘻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

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

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邻看了,无不称妙。

闻鼓巧和联清人吴太史,在某年的元宵节,陪某以宴饮。

酒席间正遇上天阴匼匝,微雨冥濛。

于是某公出了一句上联:上元不见月,点几盏灯为乾坤生色。

吴太史一时凝思不就。

忽然传来一阵锣鼓声,他大喜,立即对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这真是浑然天成。

妙趣无穷。

金圣叹临刑对奇联金圣叹是明朝末年的人,很有学问。

他曾批点过不少书籍。

传说,他有一次来到一家寺院闲住。

半夜起来想批点佛经。

于是来见寺院住持。

他说明来意后,老和尚说,我有个对子,你如果对得上,我马上说拿出佛经请你批点。

当时正是半夜时分。

老和尚不加思索,顺口出联:半夜二更半金圣叹听了,怎么也想不来下联,只得扫兴而去。

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而判死刑。

临刑正值中秋,忽然想起那副对联应该是:中秋八月中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可惜的是,对联对上了,可是金圣叹也再不能批点佛经了。

千里寄妙联一九三八年,徐特立同志在湖南向几个青年店员宣传革命。

徐老那种诲人不倦的的精神、诚恳的态度和识热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青年人的心弦。

于是他们请徐老题词,由于夜已深了,次日还得起早赶路,徐老答应以后一定写好寄来。

事隔一年后,那几个青年在一天果然接到徐老寄来的题字,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副对联: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戎马倥偬中,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关怀和期待。

觉醒者的心声无产阶级革命家郭亮,少年时代看见工人造房却住草棚;织女织布反穿破衣。

他对这些不平现象大为愤慨,就写了“问问社会”的新诗。

当时的自治局长认为他在倡导“邪说”。

就把他叫去训话。

郭亮来到那个局长家,见他正抽着鸦片,于是进一步明白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就是受剥削的结果。

出了门,就买来纸笔,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治局的门上: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梅兰芳的“座右铭”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魁梅兰芳生前常喜欢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对联,不仅工整、精巧、风趣,而且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它是梅兰芳几十年艺术生涯的精辟总结。

“不象不成戏,真象不成艺,悟得情和理,是戏又是艺。

”这句戏曲谚语与上述对联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一)清代贵州著名诗人周渔璜(1665——1714),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年轻时常在某寺挑灯苦读,有时彻夜不眠。

此处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