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美概况(数据都有)

集美概况(数据都有)

集美经济发展现状集美是西出厦门岛的重要门户,位居厦门市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区位优势独特。

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相继设立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规划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是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历经发展,集美正成为厦门市重要的工业区、文教区和新城区。

全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万人,下辖灌口、后溪两个镇,杏林、集美、侨英、杏滨四个街道办事处,36个社区居委会,21个行政村。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36亿元,比增18%;工业总产值785亿元,比增16%;财政总收入5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21亿元,分别比增25%和45%;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比增9.4%;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分别比增14.5%和12.5%;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

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1.55亿元,比增8.53%;工业总产值66.74亿元;财政总收入6.12亿元,区级财政收入2.62亿元,分别比增40.37%和38.93%;固定资产投资26.15亿元,比增88.54%;合同利用外资4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73万美元。

集美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六个主要特点:一是新城建设全面推进。

集美城市建成区已拓展至54平方公里。

2009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掀起了集美新城建设的热潮。

2010年2月25日,集美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带动原有四大城市片区的发展,形成“一心四片”蝶形发展的新城区格局。

目前“一心四片”正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有序推进,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目标迈进。

其中,集美新城核心区建设尤为突出,是国家、省、市各级领导考察的热点。

集美新城核心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依托54平方公里水面的杏林湾,将建成以商务办公为核心,集生态公园、生态居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新城区,同时也将成为厦门首个低碳示范区。

目前已相继实施三批百亿工程,基本建成共同管沟、“三纵一横”交通干网等基础设施,整体城市规模已基本显现。

除此之外,厦门北站新城片区、同安湾等湾区新城片区、灌口小城镇建设、集美嘉庚建筑老城片区改造等等,都将根据我们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成为特色各具的城市片区。

到2020年,集美城市将实现“双百”:建成区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

二是产业经济发展迅速。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现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和省级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三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69平方公里。

连续获得七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集美台商投资区(先进装备制造业)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区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77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有102家,拥有正新(轮胎)、金龙汽车、厦工、安妮、樱花、LEELEN(立林)、WISH(伟士)等中国驰名商标。

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汽车、机械两条产业链产值超百亿,仅厦工年营业收入即超百亿。

集美第三产业已在2008年全面启动,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营运中心等领域,正在抓紧建设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厦门北站营运中心、前场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大型发展载体,中国电信海峡通信枢纽中心、中国数码港海西运营中心、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等信息软件业重大项目。

此外,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集美区情实际,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集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闽台(集美)文化产业区指明了方向。

目前正着手高标准科学规划闽台(集美)文化产业区,制定闽台(集美)文化产业区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加快形成“集美学村、集美艺术港、教育培训之都”、“集美数字内容及新媒体产业带”、“闽台文化、身心灵运动谷地”三大文化产业版块。

2011年,厦门软件园三期落户集美,项目占地11.8平方公里,总投资360亿元,计划5年内建成。

预计到2015年,集美将实现二、三产业平分秋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三是人才教育资源丰厚。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教育资源丰厚,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校到大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

目前文教区已有中科院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等14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10多万师生,目标是建成全省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研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

“学在村中,村在学中”和独具的侨乡文化特色,提升了集美的文化品味和对外影响力。

此外,我区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区”五年规划。

从2011年起,通过五年建设,把集美区建设成为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开放多元、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区”。

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建成全省“教育强区”;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教育强区”。

5月20日,我区将迎来“教育强区”省级评估验收,目前正积极冲刺当中。

四是旅游产业推陈出新。

我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基本形成“一地一园两线”的旅游发展格局。

“一地”指久负盛名、国家4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一园”指园博苑,全球最大的水上园博园;“两线”分别指18公里长的海湾休闲景观线和涵盖92平方公里的山地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滑草场。

当前我们还在加快建设白虎岩山地游景区、汽车休闲主题公园、旅游码头、射击中心、水上运动中心、多家星级酒店等旅游设施,加快整合集美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不断提升每年固定举办的海峡两岸龙舟赛、中国汽车越野锦标赛、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CBO)的影响力,争取早日把集美建成集旅游、休闲、观光、运动为一体的配套完善的观光度假圣地。

五是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除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外,集美还拥有厦门第二医院、厦门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厦门市疾病控制中心等优质卫生服务设施。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拥有文化中心、影剧院、体育馆、嘉庚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

拥有良好的“绿洲计划”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涵盖养老、医疗、教育、培训、就业、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困难群体救助等多个领域。

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称号;2011年荣获“2011城市榜投资环境十佳城市”。

六是交通网络便捷发达。

集美的铁路交通密集度居全省第一,鹰厦铁路与福厦、厦深、龙厦、福厦城际铁路四条铁路汇于坐落在集美后溪的厦门北站。

厦门北站是国家“四纵四横”沿海铁路快速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集美的公路四通八达,海空交通非常便捷,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5公里,距东渡港6公里,海沧港12公里。

2012年刚确定的厦门轨道交通建设,首先启动的两个试验段之一就在集美片区,同时集美也是1号线、2号线的主要途经区。

集美文教区基本情况集美文教区的规划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集美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三大战略平台之一。

一、规划与现状集美文教区原规划范围东至天马山、高速公路连接线,西至三南路,北至沈海高速公路,南至集杏海堤,总用地面积为3160公顷,总人口规模为28万人,片区规划格局为“一心两轴两片五功能区”。

2007年4月,集美文教区修编扩充为杏林湾片区规划,修编后的规划在区位、范围、规模上与文教区规划基本一致。

杏林湾片区规划就是以杏林湾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按照“四高标准”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商务中心区、文教科研区及休闲旅游区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化的城市综合体。

历经几年的规划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继落成办学和开展科研,集美文教区轮廓基本成型,形成了12所高校集聚的三大文教板块,主要分布在杏林湾园博园畔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华大厦门校区、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轻工业学校、福建化工学校和海翔大道东宅段的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华大厦门工学院以及天马路英村段的厦门理工学院、华夏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福大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大专、中专职业等完整的区域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在校生10万余人。

(集美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大学轮机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集美归国侨学生补习学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工学院、厦门理工软件学院、集美大学诚意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华夏学院。

)集美街道集美街道的前身是集美镇,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著名的“学村”、“侨乡”、风景旅游胜地,也是我区的行政、文化中心。

集美街道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1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6.1万人,在校大学生3.5万人;在面积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中央部属和省、市、区属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学院校。

近年来,街道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被授予“福建省明星街道”、“厦门市文化先进街道”、“厦门市平安街道”、“厦门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福建省2003——2005年度文明单位”、“福建省2006——2008年度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银亭社区是我区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福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集美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闻名海内外,其秀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

这里交通便捷,福厦漳高速公路、324国道、厦门大桥、高崎国际机场以及集美大桥等构成了集美重要的交通枢纽,为港、澳、台同胞及世界各地的侨胞和客商到集美投资、旅游观光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海、陆、空通道,推动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2010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789.41万元,同比增收9214.45万元,增长79.61%。

其中:本级财政收入6364.65万元,同比增收1410.84万元,增长28.48%。

全年实现对内招商12278万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对外招商5017.5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09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我党建党90周年、特区建设30周年,也是街道成立十周年。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更足的干劲、更大的发展魄力谋发展促提升,努力实现“开门红”。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会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实现街道发展的新跨越。

侨英街道成立于2001年5月16日,辖区东起东安社区鱼池与同安后田村交界,西至杏林湾海田与部队农场、天马华侨农场交界,南至12号规划路与集美街道毗邻,北抵大帽山连接美人山山脊与同安区交界。

街道下辖浒井、叶厝、凤林美、孙厝、东安、兑山等6个社区,辖区还包括省天马种猪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