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基础训练册简答题答案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基础训练册简答题答案

知识点★简答题答案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①我们在观察土壤时,可以运用的感觉器官有:眼睛、鼻子、耳朵、手等。

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的小动物有;蚯蚓、屎壳郎、青蛙、蚂蚁等。

2、了解土壤①土壤是一个包含各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主要由岩石微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②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③土壤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种。

其中,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次之,黏土渗水性最差。

★自己设计实验,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目的: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漏斗、纱布、水、玻璃杯等。

实验过程:将沙土、黏土和壤土分别放入铺有纱布的漏斗里,漏斗架在杯子上,然后同时将水缓慢倒入三个漏斗中,观察杯中水位高低。

实验现象:沙土杯子水位最高,黏土杯子水位最低。

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次之,黏土最弱。

3、肥沃的土壤①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②增加土壤肥力的常用方法:修筑梯田、种植绿肥、收集落叶沤肥。

③科学家们已经从土壤中发现了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④蚯蚓在土壤里的生命活动中,不仅疏松了土壤,使土壤进入更多的空气和水分,同时增加了肥力。

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蚯蚓的生活活动能使土壤疏松,使其进入更多的空气和水分。

同时,增加土壤肥力。

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4、土壤保护①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②人们的一些社会活动破坏了土壤,如;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窑烧砖、开山毁林等。

③为了保护家乡的土壤,我们应该进行环保宣传,植树造林。

★调查家乡的土壤类型,我们可以为保护的土壤做些什么?答:我们家乡的土壤按颗粒大小分为黏土和壤土居多,按颜色分属黄壤土和水稻土居多。

我们应该积极宣传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从我做起,植树种草,不污染环境。

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①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②种子是怎样旅行的: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

③种子为什么要传播:避免竞争、避免近亲交配、找寻适当的生育地,扩大族群的分布范围。

④什么是果实:外部有果皮(肉),内部有种子。

★我们在观察种子内部构造时(如蚕豆),用了什么工具?在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答:用了镊子、培养皿和放大镜等工具。

操作时应先将蚕豆浸泡,然后用镊子轻轻将种皮剥去,从蚕豆的开口处小心掰开,仔细观察记录。

2、根和茎①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②植物根一般分为:直根、须根、还有变态根(贮藏根、支柱根、气根、呼吸根、吸根等)。

③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④植物茎一般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还有一些变异的茎(茎刺、茎卷须、肉质茎等)。

3、叶和花①花的结构和叶子的形状:②叶子的结构:叶柄、叶片(叶脉)。

③叶子的作用:蒸腾作用、光合作用。

④花(完全花)的各部分构造有: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和雌蕊(接受花粉)。

⑤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⑥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⑦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⑧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4、植物和我们①请同学们说说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种子)。

②植物和我们的关系;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谈谈你的看法。

③人类的衣、食、住、行。

④动物的栖息地,植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依赖。

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①什么是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很小。

②固体的性质:(通过看、摸…等方法)③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混合: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分离:根据颗粒大小,选用不同筛眼的筛网进行分离。

★有一包沙子、绿豆、大豆混合物,你能把他们分离出来吗?请把分离的过程写在下面。

答:用三种不同网眼的筛网就可以将沙子、绿豆、大豆分离出来了,因为沙子、绿豆、大豆的大小不同。

首先用略大于沙子的筛网,将沙子筛出,再用略大于绿豆的筛网将绿豆筛出,剩下就是大豆了。

2、把固体放到水里①研究固体的沉与浮:☆物体的形状和密度决定物体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

②会沉的物体:玻璃球、金属勺。

③会浮的物体:铅笔、苹果、树叶、塑料瓶、木块、橡胶球、木质饰件、橙子。

④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都会浮,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都会沉。

(同一种物体无论大小、轻重沉浮情况是一样的)⑤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影响固体溶解的因素:搅拌、加热、切碎。

★把固体从水中分离的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生活中人们一般是怎样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举例说一说。

答: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常用方法有:过滤、沉淀和蒸发。

如;把米从水中捞出,浑水放置变清,海水晒盐等。

★人们常说“跳进黄河洗不清”,小刚认为泥沙是溶于水的,对吗?答:不对,泥沙是不溶解于水的。

黄河水的黄是因为河水中夹杂了泥沙,所以说用黄河水是洗不清的。

3、认识液体①已知液体性质: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②学习液体性质: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和表面张力。

③认识液体的感觉器官: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有时也可用手。

★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纸上时,你看到了什么?说明液体具有什么性质?答:看到蜡纸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小露珠,说明液体具有表面张力。

4、把液体倒进水里①液体的性质:共性:有浮力、内部有压力、表面有张力、会流动,没有形状。

②相同体积的液体,有的比水重,有的比水轻。

③不同液体的粘稠度不同。

④液体在水中的位置与液体的密度(同体积轻重)有关,与倒入先后无关。

⑤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但体积减少。

50克(酒精)+50克(水)=100克(酒精水)50毫升(酒精)+50毫升(水)= 95毫升(酒精水)★许多液体能溶于水的性质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请举例说一说。

答:用洗衣液洗衣服,洗洁精刷碗,烹饪时在汤中加入醋、酱油等。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①物体沉浮的条件:水的浮力与物体重力。

②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水中加盐、改变自身重量、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等。

★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

请你说一说用什么办法好。

答:在渔网的上面拴泡沫等轻物,在渔网的下面拴铁等重物。

这样可以将渔网立起来。

★在做“怎样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时,你共做了几次才成功的?每次形状是怎样的?请用记录表展示你的实验记录。

答四单元关心天气1、今天天气怎么样①“天气”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②获取天气预报的四种渠道:看电视、看报纸、网上查询、电话咨询等。

③主要的气象符号:教材P43④怎样做出天气预报:现代:科技手段、设施(卫星、气球、飞机、船、浮标、地面站等)。

历史上:生活经验的积累。

⑤为什么要关心天气: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生产及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你能当个小小设计师,设计出下面的天气符号吗?2、 气温有多高 ① 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温度表、寒暑表)测量气温;放入(不取出竖直)、看(平视)、读作(20摄氏度)、写作(20℃)。

② 一天中的气温差异;一天中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阳光下▬▬背阴处▬▬百叶箱),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温度最高的是午后2点(14点)左右,不是正午12点。

最低是凌晨。

③ 测量气温标准化及其意义;百叶箱的摆放(同一时间,空旷的草坪上,离地1.5米)(准确记录当地气温)晴 雷阵雨雪 阴 多云3、雨下得有多大①怎样测量雨量大小;雨量器②雨量大小的划分;24小时内雨量:0.1毫米-10毫米(小雨),10毫米-25毫米(中雨),50毫米-100毫米(大雨),100毫米-200毫米(大暴雨),20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

③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雨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淡水资源。

但是,大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会形成洪涝灾害。

对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存是有影响的。

★雨下的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答:雨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淡水资源。

雨水下的少,会造成干旱影响农业收成。

雨水下的多,会造成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产生危害。

4、今天刮什么风① 描述风的两个方面:风力、风向。

② 风力的分级:0级~十一、二级。

(13个) ③ 风向: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

(冬季、夏季 8个)★想一想,怎样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向标和风力计?答:制作风向标可以用木条、小珠子、木片或硬纸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等。

制作风力计可以用量角器、长线、泡沫塑料小球等。

风向标 风力计东北风 东北南西西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5、气候与季节①气候特征: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②春季的气候特征:冰雪融化—风和日丽—柳叶青青—鸟语花香③夏季的气候特征:暴风骤雨—烈日炎炎—花红苍翠—挥汗如雨④秋季的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⑤冬季的气候特征:寒风凛冽—雪花飘飘—万木凋零—穿上了棉衣⑥季节的划分:不依气温,依农历的节气为节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而真正春夏秋冬季节的来临则是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后。

⑦不同季节里动植物的变化:☆动物;迁徙(春秋季)、冬眠(冬季)。

★植物;发芽(春季)、生长(夏季)、结果(秋季)、落叶(冬季)。

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观察①观察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②观察的过程:●运用感觉器官(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嘴尝、手摸等)◆运用工具★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和多种工具③理解: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爱因斯坦的“观察和理解的乐趣是自然界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④观察高倍显微镜下的头发和冰晶。

★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重大发现是由细心观察开始的?请举例说一说。

答:鲁班观察茅草边缘的小齿,发明了锯子。

李时珍观察药草的生长过程,编写了《本草纲目》。

瓦特观察烧开水顶动壶盖现象,发明了蒸汽机。

★用工具观察有什么特点?答:可以突破人类感官的局限性,使我们观察得更加细微,更加清楚,更高更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