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射频前端设计

射频前端设计

接收机射频前端(RF front-end )研制概要
1射频前端的总体框图
宽带接收机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设备,我国无线电监测长期依赖进口接收机,尽管近些年国产接收机进步很大,国内不少公司也推出了些窄带和宽带接收机,但总的来说国产接收机品种较少、质量中等(可能个别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产超短波监测接收机相位噪声、中频带宽、中频动态、扫描速度等指标均不是很高,高端接收机和国外产品还是有一定差距。

接收机的结构分为超外差式、零中频、低中频、Hartley结构、weaver结构等,但在无线电监测领域,只能是超外差结构,因为它的动态范围大,频率范围宽,灵敏度好,本噪低等,性能指标是所有其他结构中最好的一个。

只是体积和重量偏大,却是无线电监测的唯一选择。

接收机中的核心和关键模块为射频前端(RF front-ends),射频前端一般由预选器模块、本振模块、第一级混频模块、第二级混频模块、第三级混频模块,以及相应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等组成。

图 1射频前端电路框图
2射频前端的指标
射频前端的指标应该充分反应射频前端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列表见表1
表 1射频前端指标
序号指标希望值实际达到的值
1接收频率20㎒~3㎓
29具备功能
1.频率微调功能;
2.控制接口数据回传
功能。

30重量:
31外形尺寸300mm*180mm*35mm(??)
32射频接口超短波射频入(SMA-K) /中频输出(SMA-K)采样时钟出(SMA-K)
33电源及控制接口1.提供配套电源;2.电源接口与控制接口分开;3.控制接口采用IDC-10P接口4.电源接口采用DB-9接口。

34工作温度范围-20℃到+60℃
3射频前端各模块
3.1预选器
3.1.1预选器的框图、工作过程、作用等
预选器的框图如下:
图 2预选器框图
预选器的工作过程和作用
射频信号经天线进入射频前端,通过一个防过载和防雷击装置后,经过一个“数控射频衰减器”,进入一个多路选择开关,选中其中的一路滤波器,再进入射频前端放大电路(或放大器),进入下一个模块。

预选器完成以下几个作用:
a) 对整个射频前端进行保护,防止过高电平信号、或雷击信号进入后续电路而损坏整个仪
表。

b) 对输入信号进行分段滤波(亚倍频程滤波器),减轻后续滤波压力。

c) 放大器对滤波器形成的信号衰减进行补偿。

d) 数控射频衰减器可以实现从0-40dB 的衰减控制,防止大信号输入时系统损坏与饱和。

e) 可以通过自发信号对整个仪表进行自测试(内部测试)。

3.1.2 防过载及防雷击装置
为了防止过载和雷击损坏整个装置,在仪表的前端设置了一个保护装置,如下图 3
R
RF 输入
RF 输出
图 3防过载保护装置
当遇雷击时气体放电管导通放电;当输入信号过载时,TVS 和Z 两雪崩二极管和瞬态二极管导
通,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R 为自恢复PTC 保险丝,推荐型号:FSMD030-2920,正常时其电阻只有几m Ω,但当电压增加到临界值,电流急剧增加时,电阻也急剧增加,从而阻断输入信号,对整个电路进行保护。

3.1.3 亚倍频程滤波器
亚倍频程滤波器是预选器中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在射频的前端事先对射频信号进行分段滤波,滤除那些可能会产生二阶互调产物的带外强干扰,减少下级变频杂散分量,减少下级中频滤波压力,同时又能阻止第一级本振电压通过第一混频器反向辐射。

亚倍频程滤波器本身应该是无源器件。

亚倍频程滤波器也称为半倍频程滤波器,其英文为suboctave filter ,亚倍频程滤波器一般是以“组”出现,所以一般常称为“亚倍频程滤波器组suboctave filter set ”。

是由“跟踪滤波器”
演变而来,也即系统需要滤除某个频段时就接通那个频段,达到最佳滤波效果。

图 4 亚倍程滤波器框图
1
2
3
n
123
n
...
1
2
3
n
123
n
...
1
2
3
n
...
RF 输入
RF 输出
开关信号
(需要那一路导通时就接
高电平12伏)
L
L
L * n
L * n
PIN 微波二极管
亚倍频程滤波器组
图 5亚倍频程开关电路示意图
3.2 本振电路 3.2.1 本振电路框图
框图如下图所示,时钟源部份,单片机控制部份、和本振电路部份三大块,由于有三级混频,本振电路必须提供三个本振频率,第一本振频率是可调的,第二、三本振频率则是固定的。

图6本振电路框图
3.2.2时钟源
时钟源分为外部参考时钟源和内部时钟源,当使用外部参考时钟源时,内部时钟源自动断开,外部时钟源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同步,一般是在双通道或多通道测向时需要采用。

外部时钟源的精度稳定度就无法控制。

不作双通道测向时,则主要是靠内部时钟源提供时钟基准。

内部时钟源采用高稳定度时钟,稳定度为10-9-10-7。

同时,也向外提供10MHz的时钟输出。

如下图:
图 7时钟源框图
3.2.3本振电路及噪声分析
接收机本振源采用了DDS+PLL混合合成的技术,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

图 8 接收机本振源原理
这个框图只是一个本振的大致框图,具体电路应该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对电路作相应的改动,以适应要求。

由图可见,参考频率为10㎒,高速DDS根据需要产生所需要的信号,经过滤波器组初步滤除谐波杂散,送入后续的PLL做激励信号。

VCO产生的信号经过合适的分频与激励信号比较,锁定频率和相位。

接收机的相位噪声指标主要取决于本振相位噪声,这个方案其基础相位噪声为参考源相位噪声,而输出信号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恶化,恶化程度则主要取决于PLL本身的噪声+分频器分频系数带来的噪声恶化+DDS噪声恶化。

在选取低噪声的鉴频鉴相器和VCO器件后,系统的主要噪声恶化就取决于后两者。

分频器分频系数若为N,其带来的噪声恶化为20Log(N),若M为DDS 输出频率与参考频率比,则DDS的噪声恶化等于20Log(M)。

如当M=0.5,N为50时,此时总噪声恶化约为30dB,若要实现本振输出达到-120dBc/Hz@10㎑的相位噪声指标,则要求参考信号源至少达到-150dBc/Hz@10㎑的相位噪声指标,采用恒温晶振制作的参考源即可满足要求。

采用DDS+PLL的方式,也保证了本振源频率切换时间足够迅速。

经测试切换时间约1㎳左右,完
全满足快速扫频的要求。

问题在于切换时间1ms可能还不够,能否做到<0.5ms以内,越小越好,这对于提高整个接收机的扫描速度是很有好处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