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金时代》有感精选这本书叙述出知青时代的另一种生活,那是压抑和反压抑的生活。
王二和陈清扬顺应本能*,自不过坦然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以青春率性而行的人性之真实。
在这里,身体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因而是青春生命中的黄金时代。
王二的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也是“多余人”。
他是个21岁的青年,思想敏锐,忍受着饥饿、蚂蝗、繁重的劳动对*的折磨、忍受着军代表这样的恶人的压迫,却无法逃避,内心里滋生了仇恨意识、陷入孤独与苦闷。
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他像个土匪,野蛮,力气大。
又像个流氓,整天做些捣乱的事情。
他的时间很大一部分用来打人和避免被打。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材矮小的硬汉,他的内心却是柔软的,仅仅在那时,他必须强硬下去。
就像书中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不过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个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他的柔软却无处释放,最终给了陈清扬和他养的猪。
他好像一直是这样,永远斗争、永远不服输。
黄金时代而故事的女主人公,也就是开头就提到了的非常重要的女人“陈清扬”。
一开始大家就在讨论下放的女医生是不是“破鞋”的问题。
群众说她是,她就是,不承认也是。
但她知道自己不是,这是别人对她的乱标签。
她急于想证明自己。
一次,她在帮王二看病的时候,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便急忙想要向他证明自己不是“破鞋”。
王二当时完全能够帮她,但他偏不想帮,并且给她想了一个歪招。
她接受了,为了“革命友谊”,和王二搞破鞋。
就在这个来一去中,她和王二渐生情愫。
以至于到后来一听王二被人打了一板凳昏过去了,披头散发眼睛红肿地就从山上奔下来,明目张胆地暴露自己的破鞋行径,不再偷偷摸摸,而是向世人宣布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陈清扬就是破鞋。
这是对现实最有力的反抗和嘲讽。
同时也呼应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
讽刺的事情是,当她真的是破鞋的时候,便没有人这样说她了。
这反映了*时期的社会现象,民众将*道德、作风品质作为杀伤力的武器大规模声讨陈清扬时,不去探究评判的标准,只基于自身毫无证据的立场,主观臆断得出罪行,空降到自以为不偏不倚的目标身上,并且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以毫不自省的姿态习以为常。
陈清扬这样单纯的人和王二那样随性的人在那个荒诞时代很难生存。
她就像一个小孩,愿意对这个世界抱有一切美好的想法。
就像她和王二一样,她愿意无条件相信王二所说的“伟大友谊”,就算为此失去些什么,她也不后悔。
并且她好像什么都不懂,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
不过她也没想搞懂,就愿意像个孩子一样,天真的生活在这个不天真的世界里。
王二和陈清扬本不是爱情,他们俩仅仅交换身体的“伟大友谊”。
什么是伟大的友谊?“只要你是我的朋友,哪怕你十恶不赦,为天地所不容,我也要站到你身边。
”这是人和人之间的绝对信任与真诚,世事善恶难辨,而伟大友谊永远放射光芒,这就是陈清扬天真的想法。
她分不清“那个伟大的友谊是真的呢,还是临时编出来骗自己的”但“那些话像咒语一样让她着迷,哪怕为此丧失一切,也不懊悔。
”他们二人的爱情只能无疾而终,因为身份不一样,因为时代不合适,只能有缘无份。
有些人可能只适合相爱,不在一起也不等于不美好。
只要以前拥有过,并且日后想起时会觉得幸福、温暖,这就充足了。
就像王二和陈清扬,他们注定是温暖了彼此的“情人”,却不是要共渡余生的“爱人”。
王二说,那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
无论黄金时代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少了陈清扬的加入,黄金时代一定黯然失色。
陈清扬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
虽然被人称做破鞋,但是她清白无辜。
为了他们的伟大友谊,就算是罪孽,她也不知罪在何处。
“伟大友谊”能够被原谅,但两个不合适的人之间不合法的爱情在那个年代不能被原谅。
可能爱上王二就是陈清扬犯下的的错。
但是这又怎么样呢?她还是爱他,她愿意冒一切风险去爱他。
她愿意保持单纯,赌上所有去爱他。
哪怕为此丧失一切,她也决不懊悔,这就是奋不顾身的爱情。
不管以后王二处境怎么样,又或是拥有过多少女人,但当他回忆起21岁时和陈清扬一起在云南插队的时光,必定会反复体会,充满感慨和叹息。
那时,他们分开,结束了一生的黄金时代。
【篇二】读《黄金时代》有感精选近些年来,因为传播手段的发达,自媒体让名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于是,在被众多人围观的微博中,很多神秘到略显高冷的人,也开始逐渐露出了生活中的一面,是好是坏先不论,但这样做之后一个意外的后果就是:一些文艺创作者(文学的,影视的等不一而足),开始表现出了和作品中的价值观不同的另一面,我还记得多年前我一位朋友特别喜欢某国内导演,得知其开了微博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了注重,结果在几次国内外重大事件中该导演的表态却让我我这位朋友痛心疾首:“早知道就不应该注重,我宁愿他现实中也是他作品里应该有的样子!”顿了顿足后,又说“他早年作品多好啊,怎么这些年越来越*了!”……不过作为说这段话时的当年就已经年过三十的成年人,我很难相信其价值观突然有了极大的改变,只不过因为其作品表达的内容有限,所以并没有显示其很多的思想观点……而最后终于在微博这个让人立体化的工具中,他全方位地显露出了自己本就该有的价值观和立场判断。
不过有一些人,我是断不会相信其会因为其被更多人所熟知后就对其价值观判断改*度的——王小波就是不多的一个。
即使不幸早逝,但王小波留给我们的遗产却实在丰富,除了小说,还有大量的杂文流传于世,这些充满了其个人价值观立场的的杂文,则会让我们全面地熟悉王二的思想;而类自传性质的小说,更会让我们对其年轻时的诸多遭遇,有了更多朦胧的了解。
与杂文中略显正经的王小波不同,他颇有自传意味的三部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文中却有颇多荒诞不经之处,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充满暴力冲突的内容,或者其他有些让人惊愕的描写,如他反复炫耀的“小和尚”,以及各种颇具原始人气息的*场景等。
那小说中的内容有没有他生活中真实的影子呢?显然是有的,翻看王小波的个人经历:经历过大跃进、*,曾在云南做知青,回到北京后做过老师……这些几乎都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相关印记。
不过显然,王小波将很多的事实隐藏在了魔幻现实描写的背后,其中虚虚实实,只能凭借读者自己的嗅觉去捉摸其中的门道了。
王小波的小说除了魔幻现实,还有一种更特别的魔力:他将或严肃的、或惊悚的、或压抑的现实用荒诞的笔触实行了解构,也许我们读到书中某一段文字忍俊不禁,不过谁能知道,其实背后有多少人的艰辛在呢?但显然王二也并不希望我们用一种当年风靡的伤痕文学的论调来看待他的小说,如果你在读书中本该应是同情到流泪的段落,却突然笑了出来,那也许作者的目的反而达到了。
【篇三】读《黄金时代》有感精选在读完了王小波的三篇小说后,我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位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低位颇高的作家,终于理解了他被评为大师的原因。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读出了王小波对于这头猪‘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的理解中的那种潇洒。
在《沉默的绝大部分》中,我又读出了他对沉默艺术的理解,以及涉及了一些只有思想家才会琢磨的一些社会问题。
而在《黄金时代》中,我又读出了青春,疯狂和自由,甚至一个时代。
相比前两天才看伤感电影《比悲伤更加悲伤的故事》时的坦然,这部小说丝毫说不上悲伤却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对我也有了更深的感触。
这可能是因为王小波对生活和人的一些理解真诚到感动我了吧。
正如主角王二以前说过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不过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个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不难想象,王二像我们现在一样,也以前是一个热血蓬勃,性格刚强,无畏的年轻人。
那个属于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年代’,是一段疯狂又经历了笑声和泪水的经历。
也许,跟着某个人一起逃亡,做出违反时代*的疯狂的事情,并且拥有年纪大了以后能仔细回味的青春,就是所有年轻人们共有的梦想吧,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谈到这本书,就不得不谈到这本书上对性的描写。
在那个‘非性’的年代,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做出的事情不值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精神禁锢的反抗以及隐含对时代的讽刺与斗争其中最直接的一种表现。
在那个禁止思想,混乱不堪,没有前途的*时期的中国,王小波特意描写性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呐喊,抗争封闭思想的方式。
在这本书里,性就是自由和奔放的人生的一个象征,而封闭思想却是人们需要捅破的那一层塑料膜。
经过王小波的描写,这本书中的性也与绝大部分其他写性小说不一样,在那些书中,对性的描写要么过于美丽要么过于丑恶,在王小波看来才是最恶心的。
他认为作为人类拥有性的*是很正常的,性本身也应该是自然的,无抗拒的。
而故意在性方面上的虚伪才是的罪孽,最可恶的事情。
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的本性,如果刻意地把它绑起来,才最为残忍和虚伪。
在跟很多人相处后,王二觉悟出:‘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但十分真诚和有趣,还让我以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像王小波一样真诚地对待生活。
【篇四】读《黄金时代》有感精选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
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
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
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
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
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
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
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
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
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能够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
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
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