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

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

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有各部门管理资料整理、实地踏
勘、遥感影像或航片判识、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
应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收集各类资料,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或报表、经济社会普 查、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 规划等成果资料。 在调查资料整理基础上,应开展数据校核工作。
方面相一致。
四、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评价指标理想值
理想值确定方法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 土地开发率 等相关规划,以及有关用地标 准、行业政策等,在分析土地 土地供应率 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指标 理想值 土地建成率
指标
参考相关开发区地 集约利用先进水平, 确定指标理想值
未划定发展方向区或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未通过审核的开发区,评价范围为主区。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象为评价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评价原则
政策导向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以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划为前提,以国家对开发区管理的各项政策为导 向,充分体现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象为评价范围内的全部 土地。 综合性原则 评价工作应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等方面,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 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综合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因地制宜原则 评价工作应充分考虑开发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 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标准。
Ⅱ —— Ⅰ ——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用地状况调查 用地分类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用地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用地。其中,创新、 创业环境建设用地需经当地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部门确认。
一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宗地完全为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土地,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用地。 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宗地为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新技术产业或非产业用途混合使 用的土地。二类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应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折算土地面积。
开发区二、三产业税收总额、开发区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开发区工业(物流)企
业税收总额等,2013年全年数据; 常住人口数据,2013年年末数据。
数据要求:采用数据应与评价范围空间对应。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组织
分析资料间的相互关联性,明确调查的先后顺序,制定调查的时序和进度计划。
除开发区依法审批的基本信息外,调查应分别针对主区、发展方向区开展。
建立相关部门的联系人制度。 有关填报数据结果应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准备—工作表格
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录表F.1、F.2、F3)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表(需要根据调查计划另行设计,以及附录表F.7)
管理绩效、土地供应状况调查表(附录表F.7、F.10 ) 典型企业调查表(附录表F.11) 其他表格准备:附录表F.4、F.5、F.6、F.8、F.9等汇总统计表格,以及评价和潜 力测算表格。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用地状况调查
用地分类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Ⅰ)——按建设状况划分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Ⅱ)——按供应状况划分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分类。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开 发 区 土 地 利 用 状 况 分 类 ︵ 开 发 区 土 地 利 用 状 况 分 类 ︵
︶ ︶ 按 建 设 状 况 划 分 按 供 应 状 况 划 分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 开展特定时间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 况基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 用地状况调 析,编制土地利用状况图等。 查
制定针对性 的挖掘土地 利用潜力, 提升土地利 用效率和经 济效益的对 策措施。
评 价 工 作 体 系

• 按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评价指标现状值,确定评价指标理 集约利用程 想值,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度评价
开展调查。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典型企业调查
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典型企业的基本情况、投入产出状况、用地状况、建设情 况等开展调查。针对选定的典型企业发放调查表,通过实地踏勘和座谈,了解 典型企业投入、产出、用地和建设状况等,汇总、分析典型企业土地集约利用 情况。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典型企业调查
六、成果编制
工作报告
评价工作目的和意义 工作依据 任务与内容 技术思路
组织领导与人员构成
工作进展与经费使用情况 工作成果
成果检查情况
四、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评价指标新旧对比
评评 价价 指指 标标 体权 系重 新新 旧旧 对对 比比
四原则
•理想值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各评价指标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 •理想值应依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 标准、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开发区实际确定; •理想值原则上应不小于现状值; •理想值确定时,应保证其测算空间范围与指标现状值空间范围相一致; •采用相关技术标准作为理想值确定依据时,应保证指标理想值与相关技术标准在数据口径等
主区可采用更新调查方法,发展方向区采用初始调查方法。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
基本信息调查 用地状况调查
用地效益调查
管理绩效调查 土地供应状况调查 典型企业调查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基本信息调查
包括开发区名称、级别、审批类型、设立时间、审批单位、管理机构和地址、 主导产业、土地面积、扩区或调整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规划资料、开发 区主区和发展方向区范围界线等。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用地状况调查 调查程序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 查 内 容 用 地 状 况 调 查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用地效益调查 用地效益调查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工矿仓储用
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的投入产出情况及人口承载水平开展调查,包
括开发区常住人口、二三产业税收总额、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工业(物流)企业税收总额、 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总额等。
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 工业用地建筑系数 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 工业用地地均税收 综合地均税收 人口密度 土地闲置率
专家咨询法
最终确定的理想值
目标值、专家咨询、经验借鉴 目标值、专家咨询、经验借鉴 目标值、专家咨询、经验借鉴 目标值、专家咨询、经验借鉴
目标值(0%)
四、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四、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管理绩效调查 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闲置情况开展调查。主要
包括闲置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使用者、用途、获得使用权时间、
认定为闲置土地的时间等。
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土地供应状况调查 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历年供应土地面积、历年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
三、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工业主导型 开发区
工矿仓储用地比例>30% 且住宅用地比例<25%
开发区主区 内工矿仓储 用地、住宅 用地占已建 成城镇建设 用地的比例
工矿仓储用地比例≤30% 或住宅用地比例≥25%
产城融合型 开发区
保税区、出口加工 区、保税物流园区、 综合保税区等海关 特殊监管区域
四、开发区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
1
规程解读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概念内涵
开发区是指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 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 区域。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 营模式。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
用地调查:应在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地形测绘等成果基础上,结合 实地踏勘、遥感影像或航片判识、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 程度评价:应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中,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可采用特 尔斐法,理想值确定可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技术约定
评价时点:本轮评价时点统一为2013年12月31日; 数据时点: 用地数据,2013年的年末数据、历年数据或累计数据; 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截至2013年末历年累计数据;
• 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 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推算尚可供地年 集约利用潜 数。 力测算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开发区发展方向 区划定实施方案
工 作 程 序 和 技 术 步 骤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技术方法
总体工作: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外业踏
勘与内业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典型企业的选取原则 a) 应结合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从主导产业中优先选取企业; b) 主区和发展方向区内的典型企业原则上应分别不少于10家; c) 选取的典型企业注册和生产均应在评价范围内。 典型企业的选取方法 a) 应选取各主导产业总收入或总产值排名前三名的企业作为典型企业,当主导产业企业 总数不足10家时,应从非主导产业中选取总收入或总产值靠前的企业进行补充; b) 当评价范围内企业个数不足10家时,应将全部企业作为典型企业进行调查。
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制定针对性挖潜提升对策措施的过程。
一、术语定义和总则
评价目的
通过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全面掌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状况,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和区位调整审核、动 态监管、规划计划管理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