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自我提升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启蒙文化的关键时期。
而儿童文学本身就承载与反映了优秀文化,能促进小学语文的学习和儿童的文化认知。
因此,提升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结合儿童文学素养和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简单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升儿童文学素养,期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标签: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素养;教师素养提升
一、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
首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提升其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综合素养”是教师提升自我与促进教学的一贯要求,而儿童文学素养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是大部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和缺乏的素养。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课外读物建议列举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据新课标编写的教科书收纳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这意味着语文教师原有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学习儿童文学理论、阅读相关作品。
掌握儿童文学知识只是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都要过硬,才能更好启迪学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提升儿童文学素养也是优化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必然选择。
儿童文学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凭借,叶老曾说:“小学生是作为儿童群体存在的,那么语文课本中最符合他们生命特征的便是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为课程资源有诸多益处: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能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提供大量有用信息;儿童文学非常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更易传递知识和情感;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教育,“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就是指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的教育意义。
”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文学魅力、传授其包含的文学知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都有赖于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教育本身就强调文学性与教育性相互渗透,而在基础教育中为了优化儿童文学这一课程资源,更好启迪学生和提高教学时效,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儿童文学素养已成一个趋势。
二、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原则
(一)实践与理论并重。
理论生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为理论发展提供工具。
这在儿童文学领域同样试用,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应当同等重视,以保证其儿童文学素养得到切实提升。
儿童文学的理论,涉及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等,通过研究归纳儿童文学作品,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儿童文学的实践涉
及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作品创作等,以经验总结的方式,成为探求儿童文学本质的认识工具。
儿童文学包含理论性与实践性,因而教师既要学习儿童文学相关理论,读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理论书籍,又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实际作品教学等。
学习理论和积极实践,才能有效地将儿童文学融入语文教学。
(二)个人与群体共进。
个人离不开集体,同样在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里,教师既根据自我特点选择提升方式,又在教师群体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从个体独立性角度看,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挤时间去教学反思;应当拥有独立把握课堂节奏的权利;应当有适当的提升机会等。
群体层面上,教师群体会在共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交流、切磋。
作为个体教师,只有融入教师群体,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和提升自我。
因此,教师的个人学习和群体影响共进。
儿童文学素养的习得,与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努力息息相关;同时教师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其素养在群体积极影响下能更快提升。
除了上述原则,提升儿童文学素养还要注意知识与审美并重,即儿童文学的知识与审美功能应当融会贯通;注意内驱力与外力结合,即在外界(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促进素养提升的条件下,教师更要主动去学习和完善自我。
三、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
(一)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
儿童文学有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和审美标准,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研究和指导价值。
儿童文学在教材的比重不断增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
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参与学校定期开设的与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或定期培训,不放过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
另一方面,若学校提供的相关课程太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如阅读儿童文学理论相关书籍,参加网上学习课程等,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知识结构模式,要在不断学习中建立与先进的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章文学观,并经常关注新的文学理论信息,这些都是教师教育职业上的需要。
(二)儿童文学的阅读与鉴赏。
儿童文学素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水平,而这些知识与能力,与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及积累息息相关。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语文教师阅读的缺乏已较为普遍,这是不利于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质量改进的。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大量经典后的基础上鉴赏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作品的艺术形象,感悟其内涵和意义,并激起對美好情操、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在儿童文学作品书目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参照课标的建议,结合自己阅读喜好,从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进行阅读与鉴赏。
(三)提高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能力。
儿童文学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阅读心理的特殊性加大了阅读教学的难度,课内外阅读互动,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而课外阅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我们可以借鉴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此循环圈有‘选书’、‘阅读’及‘回应’三个环节,一本好书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
”
1. 帮助学生选书。
教师在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需要参照多重标准:教师可参考新课标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从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体裁中选择经典作品;尽量选择富有童趣的作品,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避免产生畏惧感和厌烦感;在有趣又富有教育性的基础上,若还能满足时新性就更好了。
为了挑选出具有较高阅读价值的作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忘提升理性的判断力。
2.制定阅读计划。
选好书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与实施作品阅读的计划,以养成高效阅读的习惯。
制定的计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经常关注儿童文学方面的最新信息,以便及时提供儿童文学相关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需求,保证计划有效进行。
3.及时反馈以促进阅读。
为了更好了解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及时反馈。
教师可以适当要求学生做些阅读记录或心得体会,既保证课外阅读严格按计划进行,又能通过阅读记录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
在提出阅读建议时,要结合具体阅读书目特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力求一针见血。
具体的反馈方式还可以是班级读书会、小型演讲会等,不管何种方式,合理有效即可。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紧密联系,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凭借,是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童文学阅读的点灯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M].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278-279.
[2]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10):139.
[3]锡金. 《儿童文学论文选》[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