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备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备课


第一专题: 第一专题:向春句杯
1、专题内涵:感受体验青春、思考认 、专题内涵:感受体验青春、 识青春、 识青春、规划安排青春 2、呈现方式: 2、呈现方式:活动体验 3、核心文本:沁园春 / 相信未来 / 我 、核心文本: 的四季 4、教学重点:读 — 说 — 写 、教学重点: 5、课时安排:8课时 、课时安排: 课时
4、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地学习, 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地学习, 不能认为教师必要的工作也可以不做 5、不要以为搞了语文训练就是走回 头路,不能认为练习都不好, 头路,不能认为练习都不好,要准确 把握“ 把握“量”和“度”。
第二专题写作实践
(3)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 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与名的 佩弦,钱钟书字默存 人们取与名的 涵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 涵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自 我期待和精神追求, 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 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 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 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 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 选定最能表现你的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 词叙述选择的过程或原因。 词叙述选择的过程或原因。
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象和诗化语言的独特表 达作用; 达作用; 2、能依据诗歌节奏和韵律把握诗人抒发 的感情; 的感情; ※3、能初步领会诗的风格及其所反映的 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
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能通过诵读,把握诗歌 的节奏和韵律,因声求“韵”,提 高感受鉴赏能力。 ▲课型课时 ▲活动体验;2课时。
活动体验
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 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 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 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 的能力。 的能力。
问题探讨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 培养批判意识。 维,培养批判意识。
教科书主要特色
1、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 专题组织学习材料, 话平台 人文话题统领专题, 2、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 养提高 以探究为核心, 3、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的 变革 开放的弹性机制, 4、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创造 空间
对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见
1、内容深,难度大 内容深, 只有人文性, 2、只有人文性,缺少工具性 超文本,跨文选” 3、对“超文本,跨文选”不适应 课文多, 4、课文多,时间不够
写作实践
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 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 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 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 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 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 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 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 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 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定篇: 培养文学、 文化素养的经典作品。 定篇 : 培养文学 、 文化素养的经典作品 。 例文” 样本” “例文”或“样本” :把选文当作听说 读写的知识、 技能、 方法、 策略、 读写的知识 、 技能 、 方法 、 策略 、 态度 的例文或样本。 例文” 的例文或样本 。 “ 例文 ” 是用范文来教 某种知识, 样本” 则是知识短文等。 某种知识 , 而 “ 样本 ” 则是知识短文等 。 用件: 不是让学生去学文章, 用件 : 不是让学生去学文章 , 而是利用 选文中内容引出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 动。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什么是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 、什么是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 根据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确立学习专题, 2、根据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确立学习专题, 同时又充分凸现语文因素。 同时又充分凸现语文因素。 文本研习题” 问题探讨题” 3、“文本研习题”、“问题探讨题”、 活动体验题” “活动体验题”努力体现三维目标的要 求。 每个专题设置“积累与应用”专栏, 4、每个专题设置“积累与应用”专栏,确 保语文学习一系列具体要求的落实。 保语文学习一系列具体要求的落实。 保证表达交流( 5、保证表达交流(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训 在教材中的应有位置。 练)在教材中的应有位置。
怎样整合和打通 (1)观念与行动的整合和打通 (2)预设与生成的整合和打通 (3)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打通
组织讨论《劝学》 组织讨论《劝学》和《师说》 师说》
1、两篇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谈获得教养 、 的途径? 在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上, 的途径 ? 在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上 , 两 篇文章有无共同点? 篇文章有无共同点? 2、两篇文章都谈到学习的重要和学习的目 试与黑塞的观点比较, 的 , 试与黑塞的观点比较 , 你更赞同谁 的观点?为什么 为什么? 的观点 为什么? 3、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从师学习的目的是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第二专题: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 经典的力量: 读书的目的 二、求学之道:劝学 / 师说 求学之道: 读书的方法 从质疑到创新:贵在一个“ 三、从质疑到创新:贵在一个“新” 字 可贵的品质
第二专题: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1、专题内涵:思考认识读书的目的 、专题内涵: 2、呈现方式:问题探讨 、呈现方式: 3、核心文本:获得教养的途径 / 劝学 、核心文本: / 师说 4、教学重点:读 — 思 — 理 、教学重点: 5、课时安排:8课时 、课时安排: 课时
对教学的建议
4、正确认识使用学习材料
真正在“探讨” 真正在“探讨”和“活动”上下功夫,把 活动”上下功夫, 探讨” 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探讨” “探讨”和“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探讨” 活动” 和“活动”的质量 发挥其“探讨”“活动”凭借的作用, 发挥其“探讨”“活动”凭借的作用,还应 ”“活动 该选择核心材料加强研习,加强诵读, 该选择核心材料加强研习,加强诵读,加强积 放大材料的语文学习功能, 累,放大材料的语文学习功能,使人文与工具 成为“一张皮” 成为“一张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备课
(第一模块) 第一模块)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曹勇军
教科书的框架
1.必修部分教科书 + 选修部分教科书 22个专题 2.必修部分教科书 3个向度 + 22个专题 3.模块 + 专题 + 板块 4.呈现方式 + 积累与应用 + 写作实践 选修部分5 16门选修课 5、选修部分5个系列 16门选修课
使用中应注意的5个误区 使用中应注意的 个误区
1、不能认为课改就是刻意求新,旧的 不能认为课改就是刻意求新, 方法一概不能用 不能把不预设目标误解为不要目标, 2、不能把不预设目标误解为不要目标, 把隐性重点误认为不要重点 突破单一“文选式” 3、突破单一“文选式”不等于说不要 单课教学, 相反, 单课教学 , 相反 , 专题必须建立在 单课教学基础之上
怎么看高中语文教材的难度
因为“ 因为“生”,有人产生畏惧感。 有人产生畏惧感。 其实“ 不等于“ 其实“生”不等于“难”。 一回生,二回熟,教了一两遍, 一回生,二回熟,教了一两遍, 就会应付裕如, 就会应付裕如,而且可以在提高 教学效率上有所突破, 教学效率上有所突破,在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上有收获。 高语文素养上有收获。
为什么要创设多种呈现方式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践性, 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 、 课标” 得到具体落实, 得到具体落实,真正促成教 师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对教学的建议
1、把握“呈现方式”的个 把握“呈现方式” 性与共性
三种“呈现方式” 三种“呈现方式” 都是语 文学习的途径, 文学习的途径,目的都是为 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
功能: 功能:知识为本 性质: 性质:基础工具 理念: 理念:知识技能 目标: 目标:知识点 能力点 人的发展为本 工具人文的统一 语文素养 立体化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一专题: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1.吟诵青春:沁园春 / 致青年公民 / 相 吟诵青春: 六月, 信未来 / 六月,我们看海去 感受青春的情怀 2、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 / 我的四季 体悟人生: 直面青春的困惑 3、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设计未来: / 我的五样 思考未来, 思考未来,规划人生
食指《相信未来》 食指《相信未来》
食指”笔名导入。 1、“食指”笔名导入。 2、诵读全诗。 诵读全诗。 二节中“相信未来” 3、一、二节中“相信未来”与 最后一节“ 相信未来” 最后一节 “ 相信未来 ” 含义 是否一样?为什么? 是否一样?为什么? 4、背诵全诗。 背诵全诗。
王荣生“文选四功能说” 王荣生“文选四功能说”
三种呈现方式
“场” 场
通过科学的组合而形成的语文学 习的情境 一个高效的语文学习的空间 一个“三维目标”的综合体 一个“三维目标”
“场”的“要素” 场 要素” 1、精选人文话题 2、配置学习材料 3、构建学习过程
三种“呈现方式” 三种“呈现方式”
1、文本研习 2、问题探讨 3、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
对教学的建议
2、学会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 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