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课 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第三课 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第三课素描静物的构图训练
【教学内容】素描构图训练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静物的配置和构图原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能自己动手摆放静物的行为能力;二是对静物构图形式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实践,能灵活运用构图规律,有初步处理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静物构图原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处理。

【教法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教学的容量,选取典型的范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当我们面对一组静物准备写生时,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考虑怎样将物体安排在画南上。

物体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大小比例及各物体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显示作品美感的一大要素。

那么,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安排怎样才好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静物素描的构图。

(板书)静物的构图
二、讲授新课
(一)静物的构图
师:构图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位置空间所组成的画面结构形式,因此又称为“画面结构”。

构图包含着许多因素,仅从画面视觉因素来讲,就包括形体、线条、明暗、空间等。

构图,就是通过上述诸多因素,在画面结构关系的组织中呈现出来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图 1 图2 图 3
师:(提问)这三幅图给我们以
怎样的感觉?
生:(略)
师:(归纳)图1给我们的感受是统一但显得单调乏味;图2多样有散乱感;图3则具有左右均衡,聚散得当,符合多样统一的构图原理。

(二)构图的基本原理
1.对称与均衡
均衡有别于对称。

对称是左右形体与分量的相似,可使画面产生整齐、严肃、静止和稳定的美感,但对称容易产生单调、呆板的感觉,在绘画构图上更多地要求打破对称的呆板的现象,采用画面主体重心心偏移,使画面产生运动势态。

由于重心偏移,就要求我们同时
寻求新的平衡联系,我们可用中国秤的杠杆原理来理解,通过调整秤砣来求得平衡。

均衡是画面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感,屏幕所示。

对称
对称均衡
2. 变化与统一
在素描造型中,各种造型因素如结构、形体、比例、明暗等形成的差异、矛盾叫做“变化”。

变化趋于动感、对比,给人以新鲜强烈、丰富多样的感觉。

通过各种相同或类似的因素,将变化的局部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叫做“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一种谐调关系,统一趋于静感,给人以安定调和,有条不紊的感觉。

在构图中,变化与统一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任何趋于完美的构图,都是具有变化与统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或在统一中求变化,或在变化中求统一,以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如屏幕所示。


三)静物构图的形式
静物构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情看屏幕。

图1 图2 图3
图1 是三角形构图,画面中的花卉的外形轮廓线构成趋于对称的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庄重这感。

图2是十字形构图,表现出一种严肃、静穆的气氛。

图3是对角线构图,趋于一种动感的表现的特征。

图4是水平线构图,给人以平静、广阔、左右延伸的感觉。

请同学们看屏幕。

图2
图1
图3
图4 图5
师:同学们盾一看、说一说屏幕中的五幅图分别属于哪一种静物构图形式,
生: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屏幕中图1和图4是接近于三角形的构图,图2和图5是十字形的构图,图3则是水平线的构图。

通过分析比较,相信同学们静物构图的几种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根据屏幕上的文字提示,请同学们在16K的画纸上进行几种不同形式的小构图练习。

题目:衬布、水果若干,陶罐一个,酒瓶一个,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三、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的所学知识点。

布置下节课内容。

四、作业布置:根据题意进行小构图练习。

1、两块衬布、一个苹果、2个鸭梨、一个鸡蛋、一个高脚杯、一只陶罐、一个瓷盘。

2、沙锅一只、酒杯一只、两只桔子、四个苹果,白盘一个,衬布两块。

3、绍兴酒罐或孔府酒罐一个,大白菜一棵,小红辣椒三个,白萝卜四个,大葱二根。

【课后延伸】在素描写生中如何应用构图的基本原理?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示范讲解,图片演示,学生练习等手段,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构图的方法与形式,但应用程度不够,需要多总结,多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