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弟子规发言稿

学习弟子规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领导安排,我在这里和大家就“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做发言。

2012年8月20日至24日,我们到昆明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道德大讲堂,聆听了专家的关于学习《弟子规》的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这次的论坛不再是民间形式,而是由政府组织(宣传部、省教厅、妇联、省文明办等)各级各部门都受到邀请,宣威教育局由师政办参加,也就是说这种活动是国家和政府所倡导的。

一、对此次活动的要求
各学校要要按照《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不要流于形式。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熟读、背诵、默写,进而理解),通过对一些善乐雅乐的传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将《弟子规》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化成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渐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其实,弟子就是泛指我们每一个人。

人生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还学不了。

弟子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如果我们每个人对家人、对领导、对同事、对朋友、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包容之心,那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尽量用一颗仁爱之心去感化教育学生。

(各学校统计自己的实有学生数,要求人手一册《弟子规》,在下星期三以前到中心学校领取,并收取费用/每本2元(成本价)交中心学校。


二、对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理解
我们今天的社会,道德沦丧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大家有目共睹。

改革开放,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可以说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是却把许多精粹的东西给丢了。

社会上的邪恶我们就不去说它,我们的身边,校园本是一方净土,是培育人、净化人的地方,而我们的学生是个什么状况,大家非常清楚。

比如蒙骗家长、顶撞老师、欺负同学、不求上进、不守规矩、不讲诚信……如此种种,比比皆是。

由于社会的原因,大家打不得、骂不得,教师们顶着那些大帽子,真的是举步维艰,甚至是如履薄冰啊。

虽然我们学校、老师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教育和感化,可是效果微乎其微。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味模仿西方,而西方却在大力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据统计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建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在21世纪只有圣贤之道才是真正的救世之道(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的)。

我们希望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改变广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感恩社会的道德风尚。

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涌现出许多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拯救了许多的家庭,让许多人获得新生,正因如此,许多有识之士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如中央电视台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再如我们双河的郭总。

这些人没要国家发给的工资,反而出钱出力,潜心于这种慈善活动。

如果这种活动真能推广和普及,那我们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三、对《弟子规》的认识
《弟子规》这本书有着弘扬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儒家思想在人们日常行为中的集中体现。

《弟子规》讲述了人们:在家、出外、待人、处事上该学习的良好品德。

强调:孝心、孝行,从而达到对父母孝敬的目的,对构建和谐家庭起到促进作用。

这本书让我们养成一种尊敬他人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大家参看41页:读诵经典的好处与成效)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则孝)”24则,“弟(出则弟)”13则,“谨”24则,“信”15则,“泛爱众”21则,“亲仁”4则,“学文(余力学文)”12则。

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

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24件事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

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本,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吗?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悌”:弟弟敬爱兄长,亦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同辈人。

推而广之,“老玩了一既然做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件事
第四部分讲“瑾”。

瑾:本意是指寡言少语,此指谨言慎行。

古人以为言多有失,所以说话做事要十分谨慎。

24件事
第五部分讲“信”。

信:说话诚实,真心诚意。

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

本节主要是教育少年儿童自幼就要以诚信为本,以信义立身,不做不讲信用的人。

15件事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泛爱众:博爱大众。

本节主要讲如何立足
自身,博爱大众。

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不论贫富穷达,不论身份地位,不论贡献大小,都需要别人的关爱,也都应该去关爱他人。

人们之间有了关爱,有了相互同情和理解这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矛盾,少了许多战争,少了许多残酷的拼杀打斗。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1件事
第七部分讲“亲仁”。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本节主要讲如何修养仁德,做一个亲近仁德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就要努力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向圣贤学习,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4件事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余力:指的是在“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发面都做得很好的情况下,还有剩余的精力。

本节最主要讲少年儿童践行儒家理论道德规范要和学习文化知识结合起来。

在做到孝悌、仁爱、诚信的前提下,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见识,增长阅历,提高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的本领。

12件事
当然弟子规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完全生搬硬套,也不应嗤之以鼻,觉得过时。

我们要合理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导你的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接受教诲,认认真真地听,并且要牢记在心;如果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一定要顺从父母的意志,真心实意地接受父母的训斥。

这就是孝顺但也不容否定,父母为情所蔽,或是舐犊情深,或是恨铁不成钢,或是望子成龙,其谆
谆教导难免有偏颇之处,甚至根本就是错的。

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顺从,就很容易缩小子女的思想空间,压抑子女的个性发展,这对子女的全面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

再如:“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子女居家不仅要在言语上孝顺父母,而且还要在行动上实践儒家的孝道。

这是儒家的主张,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所认可的。

但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节奏及生活条件,与古代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不可能要求每个子女都像小农经济社会那样,时时处处围着父母转。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做不到,也不必那样去做,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要有那样一颗心,要学会关心父母。

父母劳累一天,我们可要求他们为父母打一盘洗脚水、泡一壶茶、问候一句;早上要上学了告诉父母一声。

孝道的基本精神,还是应该的到继承和发扬的。

四、个人学习感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脾气小一点,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做错了?应该在自己身上找一下过失,要多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微笑面对人生。

我们每个人少一点计较,多一点感恩之心,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时不郁郁寡欢,得失之间淡定从容。

我感谢这些年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同事和朋友们,我也要真诚的向因为我的失误或者水平所限而无意当中伤害到的朋友们道声歉!说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