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
分布在古浅海沉积物阶地、 玄武岩台地和砂页岩、花岗 岩形成的缓坡丘陵。
地形 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 或季雨林,树种繁多, 树冠茂密,林内攀缘 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 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 开花现象。 砖红壤分布地区一般地处热 带,年平均气温为23~26℃, >10℃的积温在7500~ 95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 为1500~2000毫米。冬季少 雨多雾,夏季多雨,具有高 温多雨干季、湿季节变化较 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亚类划分
根据红壤的成土条件、附加成土条属性及利用特点 可划分为五个亚类。 1、典型红壤 2、棕红壤:红壤和黄棕壤之间的过渡土壤;主要 分布在中亚热带北缘(因此水热条件不及典型红壤, 但高于黄棕壤) 3、黄红壤:红壤向黄壤过渡的一种土壤;主要分 布在红壤区山地垂直带,水分条件比红壤湿润。 4、山原红壤: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1800~2000m 的高原面上;主要是古代红的风化壳在现代水热条 件下形成的土壤。 5、红壤性土:分布于红壤地区低山丘陵
剖面形态特征
剖面构型为:O—Ah—ABs—Bs—C型。 O层:枯枝落叶层,厚10~20cm左右,受 到不同程度的分解。 Ah层:富铝化的腐殖质层,暗灰棕色至暗 橄榄色。厚10 ~ 30cm具屑粒状或团块状 结构,动物活动活跃。有时,在Ah层之下 有过渡性亚层Abs。 Bs层:呈鲜艳黄色或蜡黄色的铁铝聚积层, 厚15 ~ 60cm,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 面上有带光泽的胶膜,为黄壤独特土层。 C层:多保留母岩色泽的母质层,色泽混 杂不一。
• 土壤酸碱度: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5~5.5
亚类
一、黄壤:典型黄壤,面积最大(90.16%) 二、表潜黄壤:面积很小很小,表层出现滞水潜育现象,土体中铁 锰还原物质多。在黄壤A层形成表潜层。 三、漂洗黄壤:面积也小的(0.44%)。因漂洗作用使土体中的盐 基贫乏,pH4.8~5.5 四、黄壤性土:土层薄,B层发育弱,心土多含半分化的岩石碎片 ,硅铝率较高。
形成过程
1、脱硅富铁铝化过程
红壤脱硅富铁铝化过程的特点是:硅和盐基遭到淋失、 粘粒与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
形成过程
2、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过程是红壤另一个重要的形成过程。 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 物循环过程十分强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 的转化和交换及其快速。 表现特点:土壤表层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灰分元 素的不断补充,生物与土壤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强烈 交换。
剖面形态特征
• 土体构型为O-Ah-ABS-BS-C型 • O层:枯枝落叶层,厚10~20cm左右。 • Ah层:富铝化的腐殖质层,厚10~30cm,具屑粒状或团块状结构 。 • ABS层:过渡性亚层 • B层:铁铝聚集层,厚15~60cm,较粘重,块状结构,带光泽的 胶膜。 • C层:母质层,色泽保留母质。
红壤 黄壤 砖红壤 燥红土
分布与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与剖面形态 基本理化性质 亚类
CONTENTS
红壤分布与形成条件
分布
红壤多在北纬25°~31°之 间的广大低山丘陵地区, 包括江西、福建、浙江的 大部分,广东、广西、云 南等省(区)的北部,以 及江苏、安徽、湖北、贵 州、四川、西藏等省(区) 的南部,涉及13个省 (区)。
剖面形态
红壤的典型土体构型为:Ah—Bs—Cs或Ah—Bs— Bsv—Csv Ah层:腐殖质层,一般厚度为 20~40cm,暗红色; Bs层:铁铝淀积层,厚度0.5~2m, 呈红色,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 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 因而分为铁铝淋溶层( Bs )与网 纹层( Bsv ); Csv层:母质层,包括红色风化壳 和各种岩石风化物,是在B层的下 面,淡红色与灰白色相互交织的 网纹层。
பைடு நூலகம்
植被:亚热带湿润常 绿阔叶林与湿润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林 内苔藓类与水竹类生 长繁茂。 地形:山地、高原。
黄壤形成过程
特有的黄化过程
生物富集过程
由于成土环境相对湿度 大,土壤经常保持潮湿, 使土壤中的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一定量的针铁 矿。 Fe2O3+H20=2FeO •OH
脱硅富铝化阶段
水热条件:潮湿温热 林下有机质厚度可达 20~30cm,有机质含 量一般为50~100g/kg, 高者可达100~ 200g/kg。
基本理化性质
(1)矿物全量化学分析表明有脱钾,钙镁有移动, 脱硅不明显,而三氧化二铁在A、B层产生明显富 集。 (2)矿物组成以水云母和高岭石为主,尚有石英和 少量蒙脱石。 (3)土壤的盐基饱和度高,可达70%~100%, PH6.5~8.0,有机质含量则根据土壤利用方式而异 。
基本理化性质
TITLE TITEXT
气候与植被
气候:年平均气温16~ 20℃,≥10℃积温,5 000~6 500℃,无霜期 225~350d,年降水 量:800~2 000mm属于湿 热的海洋季风型中亚热 带气候区。植被:代表 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地形与母质
地形:低山丘陵 母质:主要有第四纪 红色粘土、第三纪红 沙岩、花岗岩、千枚 岩、石灰岩、玄武岩 等风化物,且较深厚
TITLE TITEXT
TITLE TITEXT
矿物全量化学 分析表明有脱 钾,钙镁有移 动,脱硅不明 显,而三氧化 二铁在A、B层 产生明显富集。
矿物组成以水 云母和高岭石 为主,尚有石 英和少量蒙脱 石。
土壤的盐基饱 和度高,可达 70%~100%, PH6.5~8.0,有 机质含量则根 据土壤利用方 式而异。
气候:平均气温为14-16℃, ≧10 ℃积温4000-5000 ℃, 年降水量为2000 mm左右, 年降雨日数长达180-300 d, 日照少(仅1000-1400 h/a), 云雾大,相对湿度70%-80%, 属暖热阴湿季风气候,夏无酷 暑,冬无严寒。 母质:酸性结晶岩、砂岩等风 化物及部分第四纪红色粘土。
BOWENPPT
THANKS
• 2.腐殖质化过程 • 在热带和亚热带稀树草原和灌木草原植被条件下 ,当雨季来临时,植物生长旺盛;但旱季来临时 ,植物干旱缺水而逐渐死亡,故表土有机质含量 20g/kg左右,但以饱和的粗有机质为主。
剖面形态特征
剖面构型为Ah-Bs-C。 Ah:腐殖质层,其厚度一般为10~15㎝, 在自然植被下,表面具有一定的干残落物。 灰棕色(7.5YR3/4),粒状或团块状结构, 疏松,向下层过渡不明显。可能有石灰反 应。 Bs:氧化铁铝聚集的淀积层,厚度一般为 50~80㎝,红棕或红褐色(2.5YR6/8~ 5YR5/6),是铁质化在颜色上表现比较 明显的层次。质地为砂质至壤质,呈小块 状或棱块状结构。 C层:化学风化度较大的母质层。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 (1)典型燥红土有暗色弱腐殖质表土层,1m土体内琳淀粘化层 ,其余特征同土类。典型燥红土面积52.8万hm2 ,占土类总面积 的75.65%,分布在海南岛西南的典型燥红土亚类曾称为褐色砖红 壤。 • (2)褐红土分布在云贵高原腹地及金沙江深切河谷和残丘。剖 面中钙镁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但一般无石灰反应,盐基饱和的 80%以上。心土层核块状结构表面上有老化胶膜淀积,可出现铁 质结核。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伴少量高岭石。全剖 面氧化铁移动部明显,粘粒硅铁率变化不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20g/kg,一般无石灰反应,土壤pH6.5~7.5.
基本理化性状
• 土壤养分:黄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0~200g/kg ,较红壤高1~2倍。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HA/FA=0.3~0.5。开垦后表层有机质大幅下降。 • 粘粒组成:粘粒硅铝率2.0~2.5,硅铁铝率2.0左 右。粘土矿物以蛭石为主,高岭石、伊利石次之 ,亦有少量三水铝石出现。质地一般较粘重,多 粘土、粘壤土。
黄壤分布与形成条件
黄壤广泛分布于我国北纬 30°附近亚热带、热带山地、 高原,总面积2324.73万 hm²,以贵州省最多,有 703.79万hm²,占黄壤总 面积的30.27%,四川占 19.45%,云南占9.87%, 湖南省占9.06%,其他西藏、 湖北、江西、广东、海南、 广西、福建、浙江、安徽等 省也有分布。
燥 红 土 分 布 与 形 成 条 件
形成过程
• 1.淋溶过程和铁质化过程 • 虽然气候比较干热,但有明显的雨季,所以矿物风化仍较强烈, 产生明显的碱土金属淋溶。在淋溶过程的基础上产生了铁红化过 程,即含铁矿物水解形成游离铁,氧化为铁质胶体;但在干旱季 节,这些铁质胶体随毛管水上升,覆于粘粒表面(或与有机质胶 体结合),并固化和结晶化,形成赤铁矿,使土壤红化,所以使 土壤形成具有盐基饱和及一定富铁铝化特征的特点。
植被
气候特点
成土母质
砖红壤的母质为花岗岩、玄 武岩和浅海沉积物等。
砖红壤形成过程
由于热带砖红壤区水热条件较赤红壤、红壤高,故而砖红壤进行着强度脱硅富铝化与高 度生物富集的成土过程。因经长期高温高湿的风化,有的砖红壤母质已形成厚达几米甚 至几十米的红色风化壳。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壤中铝的富集作用高度发展。这种铝的 富集作用,在土壤学上称为富铝化作用,通常用粘粒部分的硅铝率作为富铝化的指标, 数值越小说明富铝化作用越强,也就是土壤的风化度越深。砖红壤的硅铝率一般为 1.5~1.8,而赤红壤为1.7~2.0,红壤为1.9~2.2,故砖红壤的富铝化作用较强,风化 度较深。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富铝化作用最强,故称之铁质砖红壤;浅海沉积物发育的 称之硅质砖红壤;花岗岩发育的称硅铝质砖红壤。
红壤基本理化性质
1、土壤养分:红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20g/kg以下,腐殖质HA/FA为 0.3~0.4。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故红
壤水稳定性结构体差,但因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临时性 微团聚体较好。
2、粘粒组成:因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为粘重。 且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的85%。 3、土壤酸碱性:红壤呈酸性——强酸性反应,心土的pH4.2~5.9, 土体的pH4.0; 红壤的交换性铝含量高,约占潜在酸的80%~95%以上由于盐基大量流 失,盐基饱和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