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不足与对策
作者:邓璨
来源:《商情》2016年第18期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基地,其教育质量决定着人才的质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正面的表达情感,解决他们的负面情绪和烦恼,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们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未来如何正确引导开展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晒”文化网络思政教育问题引导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
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
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
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
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
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
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
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
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
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
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
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
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
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
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
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人们影响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一系列活动。
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几乎无一例外的加入到其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地方,“晒”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正面的表达情感,解决他们的负面情绪和烦恼,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们面临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LWH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