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29.5%。
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
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
福建省的中华鲟和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1.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
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
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3.鲥俗称鲥刺。
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的食用鱼。
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斑俗称油。
体呈长椭圆形。
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
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
体侧扁而长,为常见的小型鱼类。
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
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
体窄长。
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
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
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
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
栖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
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和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
8.青鱼俗称乌溜草。
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
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草鱼俗称鲩、草鲩。
生活于水体中上层。
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的养殖鱼类。
10.长江体长,侧扁。
温水性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的冷水涧中,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的记录。
图片暂缺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
形态与草鱼相似。
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物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
在福州地区,该鱼为池塘混养对象。
本属还有高体赤眼鳟,是福建省特有种,分布于九龙江和晋江水系。
12.鳡俗称竿鱼。
一种生活于水体中上层、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因食其它鱼类而被列为害鱼。
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13.鯮俗称尖头鱼感。
体形与鱼感相似。
性凶猛。
主食鱼类,吞食大量其它鱼苗,对养鱼业危害较大。
分布于闽江水系。
14.鳤俗称金刀。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
仅见于闽江水系。
15.银飘鱼俗称更薄条。
体长,极侧扁。
江河的上层鱼类,喜成群在水面上飘游。
分布于各水系。
本属还有寡鳞飘鱼,见于福建省九龙江水系。
16.似鱎俗称锯齿鳊。
体形颇似银飘鱼。
分布于晋江水系。
17.餐俗称苦条仔、青条。
外形与银飘鱼相似。
为江河常见的小型鱼类,广布于省内各水系。
18.红鳍鱼伯俗称溪巴力。
体侧扁,栖于缓流或水草茂盛的静水区,主食小型鱼类、虾及水生昆虫。
分布于各大水系。
19.翘嘴红鱼伯俗称翘鼻巴力。
为中上层鱼。
性凶猛,成鱼完全以鱼为食。
是常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闽江、汀江、木兰溪水系。
本属还有蒙古红鱼伯和戴氏红鱼伯。
20.大眼华鳊俗称大目眶。
体侧略呈长菱形。
生活于水流较缓的溪河。
喜食腐殖质藻类、小鱼及虾。
为山地溪河中小型鱼类。
广布各水系,以闽江上游为最多。
本属还有海南华鳊,见于汀江水系。
21.鲂俗称鳊。
体侧扁,呈菱形。
喜生活于有水草的地方,食性杂。
分布于闽江、木兰溪水系。
22.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成鱼草食,肉细嫩鲜美,名贵经济鱼类。
已作饲养对象。
见于闽江下游。
23.银鲴俗称厚鳞黄尾。
为底栖性鱼类,刮食哇藻、有机碎屑及污泥杂食。
该鱼为闽江上游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现已成为池塘、水库混养对象,广布全省各水系。
24.细鳞斜颌鲴俗称厚鳞黄尾。
体形、习性酷似银鲴。
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广布全省各水系。
25.圆吻鲴俗称溪勒。
食性大,饲养简易,闽西地区饲养该鱼有悠久历史。
见于全省各水系。
26.刺鲃俗称溪鱼匡。
体略呈圆筒形。
食性颇杂,为山区溪河中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全省各水系。
鱼鳞较大27.半刺厚唇鱼俗称石板鱼。
为山区常见的食用鱼类。
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似种有北江厚唇鱼。
分布于汀江水系。
28.台湾铲颌鱼俗称苦威。
体呈纺锤形,稍侧扁。
为山区溪流性中小型鱼类。
主食附着性藻类及腐殖质。
是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全省各水系,闽江上游和九龙江尤多。
29.小口白甲鱼俗称石雷黄。
体形与台湾铲颌鱼相似,栖息于水温较高、水流湍急的溪河中,刮食底层藻类和腐殖质。
分布于汀江和九龙江水系。
30.瓣结鱼为中下层鱼类。
喜激流清水,常出没于石隙间,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
见于闽江水系。
31.鱼麦俗称雪鱼。
体长而侧扁。
底层鱼类,喜清水激流,不耐低温,水温低于7℃左右难于生存。
以附着性藻类和腐殖质为主食。
个体较大、生长较快,在上杭、永定已成养殖对象。
分布全省各水系。
图片暂缺32.东方墨头鱼俗称双鼻。
体前部呈圆筒形,向后侧扁。
为溪河激流性鱼类,过底栖生活。
个体不大,但体肥味美。
分布全省各水系。
33.唇鳈俗称竹槁头。
栖息在水温较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
常见的食用鱼类。
分布全省各水系。
34.福建华鳈俗称花石斑。
为常见的小型鱼类。
分布闽江和九龙江水系。
35.银色颌须鮈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广布全省各水系。
同属还有细纹颌须鮈和短须颌须鮈。
36.吻鮈俗称沙条。
体细长,吻部显著突出,为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
分布于闽江、汀江水系。
37.似鮈俗称沙铅。
体近圆筒形,为底层小型鱼类。
分布于闽江、汀江、晋江水系。
38.棒花鱼俗称沙糠。
体形与似鮈相似,但较粗壮。
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本属还有长棒花鱼和乐山棒花鱼。
39.清徐胡鮈体形似棒花鱼,见于闽江水系。
40.蛇鮈俗称竹竿鱼。
体细长,圆筒形。
为底层鱼类,肉质肥美。
广布全省各水系。
41.鲤底栖鱼类,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茂盛的水域。
食性杂,尤喜食螺、蚌及蚬等。
为福建广泛养殖的鱼类。
42.鲫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食性杂,以水生植物、有机碎屑为主,肉嫩味鲜,为上等食品。
广布于全省各水系。
为全省广泛养殖的鱼类。
43.鳙俗称红鲢。
体侧扁且高,头肥大,体侧密布黑色斑点。
该鱼为中上层鱼类,主食浮游动物,生长快,个体大。
是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
44.鲢俗称白鲢。
体形酷似鳙。
体色银白无黑斑。
栖息于水体的上层,主食浮游植物,是养殖的重要鱼类。
青鱼、草鱼、鲢和鳙为我国著名的淡水养殖鱼类,俗称“四大家鱼”。
45.广西华平鳅俗称爬石鱼。
为福建省新记录种。
见于汀江水系。
46.拟腹吸鳅俗称壁虎。
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
为溪流性小型鱼类,是福建特有种。
分布于闽江、晋江、木兰溪水系。
本属还有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和九龙江拟腹吸鳅,均属本省特有种。
47.纵纹原缨口鳅为福建省特有种,仅见于闽江水系。
还有裸腹原缨口鳅。
亦属福建省特有种。
48.缨口鳅俗称石贴。
产于闽江中上游,为福建省特有种。
本属还有斑纹缨口鳅和花尾缨口鳅,也是福建省特有种。
49.长薄鳅俗称沙泥鳅。
体长,尾柄较高。
底层鱼类,是鳅科中最大的一种。
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还有闽江扁尾薄鳅,为福建省特有种。
50.花斑副沙鳅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51.美丽条鳅分布于汀江和漳江水系。
同类还有横纹条鳅和无斑条鳅。
52.泥鳅俗称胡溜,为最常见的小型鱼类,分布广,产量高。
53.胡子鲇又称塘虱体形长,向后侧扁,头平扁。
为福建省常见的中小型鱼类。
生活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或洞穴内。
夜间出穴捕食各种小型动物。
54.南方大口鲶俗称大喉鲶、大种鲶。
体长,前部粗壮,后部侧扁。
头宽扁。
生活于江河、水库的深水区。
为大型经济鱼类,大者可达40千克。
性凶猛,肉食。
见于闽江水系。
55.黄颡鱼俗称黄鮟、草鮟。
体前部宽扁,后部侧扁。
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可食用、药用。
56.鳗尾鱼央俗称黄鲶。
体长,侧扁。
为山涧溪流性的小型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
图片暂缺57.叉尾鮠俗称长鱼安。
体形与黄颡鱼相似。
为小型底栖鱼类。
常栖息于有泥沙的小溪河中。
分布于闽江上游。
茭溪等水系。
58.福建纹胸鮡俗称菜骨。
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
为山涧急流中的小型鱼类。
贴背于石头上,匍伏爬行。
分布于九龙江、汀江、茭溪等水系。
59.黄鳝俗称田鳝。
体细长,呈鳗鱼形。
喜钻洞穴居,昼伏夜出,摄食动物性食料,该鱼为常见的经济鱼类,肉味鲜美。
广布各淡水水域。
60.鳜俗称桂鱼。
吻尖,口大,肉嫩味美,是上等食用鱼类。
广布于全省各水系。
61.鲈形态与鳜近似,为近岸浅海鱼类,喜栖于河口,也能生活于淡水中。
性凶猛,主食鱼类和甲壳类。
为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沿海及闽江、九龙江、木兰溪等水系。
62.攀鲈俗称刺鲫。
有辅助呼吸器,缺水或离水后不易死。
见于九龙江、漳江等水系。
产量较高。
63.尖头塘鳢俗称乌猪。
栖于河川及河口附近。
摄食小虾、小鱼等,体肥味美。
64.斑鳢俗称草厉。
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
性凶猛,以鱼、虾为主要食料。
因营养丰富而被视为补品。
广布于各水系。
65.大刺鳅俗称锯齿泥鳅。
为中小型鱼类。
在汀江水系较为常见。
本文件仅供学习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