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心出品】电大历年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良心出品】电大历年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号:2623(开卷)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肾的功能是 ( B ) A.主气 B.纳气 c.生气 D. 调气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 B ) A.心 B.脾C.肾D.肝3. 心开窍于( A ) A、舌 B、耳C、鼻D、口4. 夜盲多由(B ) A.肝阴虚损 B.肝血不足 C. 肝气逆乱 D. 肝阳上亢5. 耳为(D ) A..心窍 B. 肺窍 c.脾窍 D.肾窍6. 与气陷无关的症状是( A )。

A. 遗尿 B. 脱肛 C. 子宫下垂 D.腹部坠胀7. 咳声如犬吠者为 ( D )。

A. 百日咳 B. 燥咳 C. 湿咳 D. 白喉8. 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见于 ( B )。

A. 郑声 B. 谵语 C. 独语 D. 狂言9. 消渴证患者的病室内可嗅到 ( D )。

A.臭味 B. 血腥味 C. 尿臊味 D. 烂苹果味10. 排泄物臭秽多属 ( A )。

A. 热证 B.寒证 C. 虚证 D. 表证11.不属于五味内容的是( B )。

A. 辛 B.凉 C.苦 D. 甘12. 毒性是指( C )。

A. 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 B. 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C.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D.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13. 具有补虚作用的药味是( A )。

A.甘 B.酸 C. 辛 D. 苦14. 相恶指的是( B )。

A. 两药合用能增强毒性B. 两药合用使临床效应降低或消除C.两药合用能增强疗效D. 两药合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15. 升降浮沉是指( D )。

A. 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B. 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C. 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D.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16. 汗法能( A )。

A. 改善或消除表证 B. 改善或消除里热证 C.改善或消除虚证D. 改善或消除胃肠积滞证17. 九味羌活汤主治( B ) A. 风寒表实无汗 B.风寒夹湿 C.风温初起 D. 气虚外感18. 半夏泻心汤主治( C ) A. 少阳病 B. 少阳与阳明合病C.寒热互结之痞证D. 肝脾不和证19. 热毒病疾,治宜选用( C ) A. 龙胆泻肝汤 B.黄连解毒汤 C. 白头翁汤 D. 左金丸20. 当归四逆汤主治( D ) A. 脾胃气虚证 B. 脾胃虚寒证 C. 气血两虚证 D. 血虚寒厥证21、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A 水谷精微 B 津液C元气 D 精22、称为全身根本的脏是(D )A. 心 B.肝 C.脾 D.肾23、与骨对应的脏(D )A. 心 B.肺 C.脾 D.肾24、人体经络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是(A )A. 经脉和络脉 B.络脉和经筋 C.经筋和皮部 D.皮部和脏腑25、临床上既主寒证又主热证的舌色是(C )A.淡红舌B.淡白舌C.紫舌D.绛舌26、面色黄的主病是( B ) A、主热证、湿证B、主虚证、湿证C、主寒证、虚证D、主寒证、湿证27、主病为“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的脉象为(B )A、细脉B、弦脉C、促脉D、实脉28、下列症状不属于实证的表现是(A )A、潮热盗汗B、小便不通C、神昏谵语D、大便秘结29、下列属于花蕾入药的是(C )A.菊花B.旋覆花C.辛夷D.红花30、反映药物的作用部位、范围的性质是(A )A.归经 B.四气 C.五味 D.升降沉浮31、具有收涩作用特点的药味是(C )A、咸B、辛C、酸D、苦32、生姜能(B )A.止痉B.止呕C.止血D.止带33、补法能(C )A、改善或消除表证B、改善或消除里热证C、改善或消除虚证D、改善或消除胃肠积滞证34、麻黄汤主治(A )A.风寒表实无汗B.风寒夹湿C.风温初起D.气虚外感35、理中丸主治(B )A.脾胃气虚证B.脾胃虚寒证C.肝胃不和证D.血虚寒厥证36、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是(C )A、表里热证B、表热证C、里热实证D、里热证37、小柴胡汤主治(A )A、少阳病B、少阳与阳明合病C、寒热互结之痞证D、肝脾不和证38、精血同源指的脏是( C ) 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肝与脾39、表现水火既济的脏腑是( A ) A. 心与肾B. 肝与肾C.心与肺D. 心与肝40、津液的排泄障碍涉及的主要脏有( B ) A.肺脾肝B.肺脾肾C.脾肾心D.心肾肝41、肝在血被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 A ) 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42、假神提示( D ) A.正气已伤B.正气大伤C 脏腑功能已衰D.阴阳即将离绝43、气血不足的面色是(C )A.青色B.赤色C.白色D.黑色44、阳明经头痛的部位在(B )A. 两侧太阳穴B.前额连眉棱骨C.后头部连项部D.头颠顶部45、与气陷无关的是(A )A.遗尿B.脱肛C.子宫下垂D.腹部坠胀46、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 C ) A. 寒证B. 气虚证C.实证D. 阴证47、四气是指( A ) A.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B.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C.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D.药物作用的趋向性48、治疗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往来,首选(B )A.升麻B.柴胡C.薄荷D.菊花49、不属于四气的内容是( C ) A. 寒B.热C.辛D.凉50、具有回阳救逆功效的方剂是( B ) A.四逆散B.四逆汤C.当归四逆汤D.理中丸51、桑菊饮主治( C ) A.风寒表实无汗B.风寒夹湿C.风温初起D.气虚外感52、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是(A )A. 血虚B.血瘀C.血热D.血寒5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的理论依据是(A)A. 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相互消长D.互藏互含54、肾在液为(D )A.泪B.涎C.汗D.唾55、“朝百脉”的功能属于( D ) 。

A.心B.肝C.脾D.肺56、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D )A.浮脉B.促脉C.数脉D.洪脉57、表证寒热的特点是(B )A.寒热往来B.恶寒发热C.四肢厥冷D.潮热58、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淡红舌的主病(B )A、气虚B、阴虚C、血虚D、阳虚59、下列不是淡红舌的主病的是( B ) 。

A. 气虚B.阴虚C.血虚D.阳虚60、里急后重多见于(D )A.淋证B.癃闭C.消渴病D.痢疾61、阴虚火旺的舌色是(D )A.舌淡红苔白B.舌红苔黄腻C.舌绛苔白腻D.舌红苔红62、相须指的是(C )A.两药合用能增强毒性B.两药合用使临床效应降低或消除C.两药合用能增强疗效D.两药合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63、不具有止痛功效的药物是(B )A.防风B.荆芥C.白芷D.细辛64、白芷能(D )A.止痉B.止呕C.止血D.止带65、三焦火毒证,治宜选用(B )A.龙胆泻肝汤B.黄连解毒汤C.白头翁汤D.左金丸66、四君子汤主治(A )A脾胃气虚证B脾胃虚寒证C肝胃不和证D血虚寒厥证67、气血生化之源是( C ) A.心B.肝C.脾D.肾68、大怒影响机体的( B ) A.呼吸功能B.疏泄功能c.藏精功能D.气化功能69、六淫中属于升散上冲特性的是( A ) A.风署火B.风寒燥C.风暑湿D.风燥暑70、下列不属于正气的范围是( D ) A.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卫气的卫外作用c.元气的抗病作用D.保健抗衰老作用71、下列见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 B ) A.郑声B.谵语C.独语D.狂言72、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 B ) A.阴阳B.表里C.寒热D.虚实73、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 A ) A.疟疾B.表证C.阳明腑实证D.少阳证74、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的脉象是( D ) A. 促脉B.缓脉C.代脉D.结脉75、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应当属( B ) A.辛B.寒C.温D.热76、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应当属( B ) 。

A.凉B.寒C.温D.热77、相反指的是( A ) A.两药合用能增强毒性B.两药合用使临床效应降低或消除C.两药合用能增强疗效D.两药合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78、归经是指( B ) A.药物影响机体寒热变化B.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C.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D.药物作用的趋向性79、防风能( A ) A.止痉B.止呕C.止血D.止带80、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平喘的药物是( C ) A.桂枝B.羌活C.麻黄D.紫苏81、只针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B ) A.臣药B.君药C.佐药D.使药82、清法能( B ) A.改善或消除表证B.改善或消除里热证C.改善或消除虚证D.改善或消除胃肠积滞证83、针对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表证者,首选( B ) A.银翘散B.败毒散C.桑菊饮D.麻黄汤84、下列不属于小柴胡汤的组成的是( D ) A.黄芩B.半夏C.人参D.白芍85、热毒痢疾,治宜选用( C ) A.龙胆泻肝汤B.黄连解毒汤C.白头翁汤D.左金丸86、下列不是失神表现的是( D ) 。

A.精亏B.气损C.血耗D.阴阳即将离绝87、与骨对应的脏是( D ) 。

A.心B.肺C.脾D.肾88、反应药物作用部位、范围的性能是( A ) 。

A.归经B.四气C.五味D.升降浮沉89、声帝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 C ) 。

A. 寒证B.气虚证C.实证D.阴证90、“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A ) 。

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相互消长D.互藏互含91、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 A ) 。

A.贮藏血液B.调节血量C.调畅气机D.直接生血92、下列不属于五体的是( D ) 。

A.皮B.筋C.肉D.爪94、花蕾入药的是( C ) 。

A.菊花B.旋复花C.辛夷D.红花95、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 D ) 。

A.天气B.地气C.清气D.精气96、大柴胡汤主治( B ) 。

A.少阳病B.少阳与阳明合病C.寒热互结之痞证D.肝脾不和证97、吴茱萸汤主治(C )。

A. 脾胃虚弱证 B. 脾胃虚寒证 C. 肝胃虚寒证 D. 血虚寒厥证二、名词解释1、阴阳偏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人体的阴液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是"精气夺则虚"的虚证病机。

2、气:是指人体内存在的至精至微、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4、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5、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听声音是听辨病人在病变过程中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是指嗅病人病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排出物和病室的异常气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