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平时作业

地域文化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一)1、请简述科举时期的江苏教育文化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为我国科举制度之始。

科举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从此以后,科举进身便成为士子所竭力追求的理想前程。

应试教育也成为官学、私学的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江苏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诸州县令置学,江苏地方官学有了迅速发展。

学、县学相继兴办。

教学的内容比隋代有所扩充,学生的名额也大为增加。

与此同时,私学也发展得很快。

宋朝建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给江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宋时,曾三次兴学。

第一次在仁宗庆历年间,第二次在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第三次在徽宗崇宁年间,书院在当时也有较大发展,江苏最早建立的茅山书院,是宋初全国六大书院之一。

此后,书院便遍及江苏各地。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书院毁废甚多。

元顺帝时,书院相继恢复,且又新建了一批,但仍不及宋代规模。

元代教育的创新举措,是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学习的需要,兴办了社学,实行官办、民办相结合的形式。

江苏各地农村创办了大批社学。

明初,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政府规定府州县学生员名额增至为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洪武十五年,将南京国子学改为国子监,规模宏大,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生员达9972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学校。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迁都北京,虽然在北京设立京师国子监,但南京国了监仍然保留,称为“南监“且规模超过北京国子监,明代仍沿袭元代的作法,大办社学。

明代初期对书院不甚重视,中期以后,由于官学腐败僵化,书院才又逐步发展起来,在恢复新建的书院中,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揭发宦官罪恶,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明代西学东渐,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等均于明代来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文明。

在教育方面,徐光启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主张突破陈规,中西贯通,他的科学教育思想对清代后期的洋务运动及近代的科学民主思潮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清初,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经济、教育停滞不前。

康熙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势复振,教育事业也逐步恢复和发展,地方官学也已恢复。

到雍正,乾隆两朝,增设了县学。

由于官学与封建科举制度完全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科学制度的附庸,因此,在教育的普及、学术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已大为削弱;而清代江苏的书院则比较兴旺,康熙后各朝均有所发展。

书院的布局进一步由南向北,由城及乡遍及全省各县。

清代江苏私学也相应发达,各地都有一批著名的学者从事办学活动。

爱国学者顾炎武,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有极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

平时作业(二)2、请简述江苏书画艺术的发展。

(一)江苏的绘画艺术六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绘画史上画家辈出的时代。

画学之独立,当始于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之频仍,清淡之风相尚,“其时画家,要皆能作带宗教色彩之图画,其最著者,吴有曹不兴,晋有卫协”。

因曹不兴善画人物衣纹折皱,绘画史上有所谓“曹衣带水、吴带当风”之说。

卫协的画风对大画家顾恺之影响很大,顾恺之世传有“三绝”之誉,在江南画家中,堪称画圣。

南朝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繁盛时期,江南画家以顾恺之为宗,以人物佛像画为主,兼及山水,花卉,为后世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格调和韵致上,也大致确定了以传神为美,重在抒情写意的基本美学风貌。

这是江南画家对中国绘画史上重要贡献。

南朝画家中,刘宋的陆探徵人称“一笔画”,或与顾恺之并称为“顾陆”,号为“密体”。

紧张增繇人物画,号为“张家样”,与吴道子并称“疏体”。

汉魏以后,以今南京为中心,出现了一个南朝画派,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无论人物还是山水,说我国传统绘画成熟于南北朝时期是没有问题的,江苏绘画则对中国传统绘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便是后世之画分南北宋,也可以追溯至此一时期。

唐代政治中心在长安,著名画家中多为北方人士,然江苏绘画也在南朝绘画基础上不断发展。

特别是南唐的绘画,是金陵画史上,也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繁盛的时期,唐代画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和王洽。

相传张能双手握笔,同时作画,人称“双管齐下”,王洽酒酣作画,将墨泼于绢素,随其浓淡形状,用手抹之,画出山石云水,号称“泼墨”。

南唐中主李提倡绘画,在金陵创立了翰林图画院(又称翰林图画局),史称“南唐画院”。

于是一大批有才华的画家群集于此,一时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南唐花鸟画家当以徐熙最有代表性,南唐山水画家中,当首推董源和宗董而又能出新的巨然,时称“董巨”。

两宋画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南宋淮阴人龚开。

总之,五代至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诸体咸备,名家辈出的时代。

元、明、清三代画艺精进,高潮迭起,与承被此一时期的流风余韵有关系。

元明以降,吴门画派渐次崛起,江苏绘画进入了黄金时代。

元人画迹,趋重种逸,尤一以山水画为极盛。

说到元人山水画,则不能不首推“元四家”:黄公望传世画迹主要有《富春山居图》,倪瓒传世画迹主要有《雨后空林图》。

中国山水画至元代已臻于炉火纯青,其特点是重内蕴而轻形质,便是文人画旨趣之要义,继“元四家”之后,入明而卓有成就的江苏籍画家有王履、王绂及夏等。

明中叶前后,吴门画派继元四家而兴起。

所谓吴门画派,乃指从明代成(化)、弘治以降,直至万历之初,差不多百余年间出现于苏州地区的画家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又称“明四家”,而开山人物,则是沈周(石田),直至明末清初,吴门画派流风余韵尚在。

在吴门画风影响之下,明清两代江苏绘画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清代江苏画家著名者不胜枚举,“江左四王”一一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都是今苏州地区人,再加上吴历及恽寿平则被称为“清六家”。

清代的江苏绘画,有两个重要的流派,一是“金陵八家”,一是“扬州八怪”。

金陵八家是指明末清初南京的八个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吴宏、听欣、谢荪、胡,其中成就最高者龚贤。

”扬州八怪“是指乾隆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的八个有代表性的画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郑燮、李方膺、罗聘。

其中,郑燮是最有代表性的。

太平天国时期,江苏也出现了一批出色的画家。

其中虞蟾、陈崇光以及虞谷和尚等,比较有代表性。

最早以代表清代画派而风行天下者,山水画无非娄东、虞山二派。

而“金陵八家“画风或承浙派,或类松江、华亭,也与明四家,元四家渊源有自,且间亦融入了娄东、虞山笔墨。

花鸟人物,扬州画派重写意的画风影响甚巨,金农、郑燮为特出。

可知江苏绘画在清代画坛上几成左右之势,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画主要承袭传统,“四王”及“八怪”的画风不衰,同时西洋画法传入,画坛遂三分天下,即海派、京派及岭南派。

现当代江苏著名大画家更多了,如徐悲鸿、傅抱石等。

总之,与古代绘画史上情形相仿佛,江苏绘画自明清以来,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举足轻重,波及画坛,一直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江苏的画论:在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安(前179一前122)幕客所编的《淮南子》中,其中的画论部分,尽管还不够系统,却有不少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

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圣”,同时又是一位有建树的,对后世绘画理论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画论家,他传世的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

六朝绘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较秦汉绘画,演进之迹甚明。

除了绘画成了画家的自觉意识之外,画种的分门别类及画派的初步形成,都始于这一时期。

纵观古代画论,江苏画家和画论家历代不乏有创建,有贡献者。

特别是宋元之后,江苏绘画渐渐处于领风气之先的地位。

因而在绘画理论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的画家,画论家就不胜枚举了。

如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写山水诀》,元末明初画家王履的《华山图》册。

中国画论至宋元时,由形神论而及于理趣说。

明清两代江苏画家有突出建树的颇多,如吴门画派中的文征明,对传统画论中的形神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标举“作家士气咸备”。

王世贞提出的“实”与“雅”相对的说法,亦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明清江苏画论家对于形神关系,意趣趋向以及画家在创作中的主观作用,绘画的技巧方法和品流标准等中国画学基本问题,都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画论的主力军。

总之,江苏画论,有功于中国画坛的学者多多。

六朝时领风气之先,元明后居于主流,便是近现代,居要席者亦不在少数。

(二)江苏的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相仿佛,江苏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

大致说来,由于曹操建安十年(205年)颁布禁碑法令,南朝因之,从六朝时开始,江南书法渐次以墨迹为主,确立了以“晋韵”为宗的南帖的统领地位。

唐宋以降,南方书家自觉意识日趋强烈唐代碑禁解除,南帖北碑,南妍北质的书风呈现交融之势,遂使江南书法风气发生明显的变化。

及至元明之后,吴门书派与吴门画派崛起,江南书法便不止是占据要津,而是几占书法史半壁有余。

吴门书家影响所及,至今不废。

一、六朝至唐宋江苏书法艺术发展概况。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期。

首先,围绕着六朝古都南京,书法艺术的发展蓬蓬勃勃,特别是在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辉煌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之下,南京地区及今江苏省范围内涌现出许多在书法史上有影响的书家和作品,如三国时期吴国书法,独领江南古朴、灵秀、依稀见出江山之助的独特风貌。

2、唐代是书法史上第二个辉煌的时代。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崇尚王羲之书,南朝书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著名书家几乎都是宗法“二王”的,这一时期江苏籍的名家主要有陆柬之、孙过庭、李、张怀瑾、蔡希综、张旭、沈传师等。

张旭(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草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被尊为“草圣”。

3、南朝到唐,“二王”书法一直是正统书法的主流,所谓“南帖北碑”,唐代南方书法(或称南帖)沿“二王“余绪,多有拓展。

南唐以来,南京地区及江南的书法艺术,进入了又一个高潮期。

4、如果说,唐代书家对书法艺术的法则和艺术地位明确地加以确认,从而造成了一时期书法艺术的辉煌,那么,宋人在唐人的辉煌面前,考虑得最多也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如何在书汉艺术中体现书家的不同意趣,张扬个性,即“尚意“。

苏、黄都是新型书风的开拓者,米芾也不例外。

二、“吴门书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吴门书派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元代。

元代江苏书法家主要有袁易、龚、张南、柯九思、倪瓒等人。

宋元江南书法,承六朝至唐余风,又得江南山川风物之肋,直接开启了明代盛极一时的“吴门书派”。

所谓吴门书派,乃是指承明初“三宋二沈”书风,继以沈周、吴宽以及沈周弟子文征明等为代表的书法流派。

由于文征明弟子甚众,吴门书派陈容强大。

吴门书派大盛于明中叶,波及于明末清初,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而又广远。

明初时,苏州地区的书家就已相当活跃,其中成就较高的有宋克,接着又有徐有贞等,均可称为吴门书派先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