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
一、填空题
1.文化源地是文化事务、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主要由习俗、服饰、(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等文化要素组成。

2.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周代的(夏历)。

3.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三秦文化指的是附加在三秦大地上自然景观上的秦人的活动形态、生活环境与文化的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民族传统、(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3.关中因四大关隘(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而得名。

4.有“中华第一陵”之称的陵墓是(轩辕黄帝陵墓)。

5.唐玄宗与杨贵妃经常游幸的温泉胜地是(华清池)。

6.素有“八百里秦川”美誉的地区是(关中平原)。

7.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更名为(陕甘宁边区)。

8.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文化遗址。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映的是秦末项羽焚毁(阿房宫)的史实。

二、名词解释
1.地域文化
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
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
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
“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

3.半坡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
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

(1)、战国时期郑国渠。

(2)、龙自渠。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

(3)、六辅渠。

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

(4)、白渠。

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5)、成国渠。

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

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
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
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
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
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
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
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
两帝合陵——乾陵(乾县);
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
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3.列举三秦的四大关隘(地点、名称)。

答: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1)、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

(2)、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3)、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4)、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4.列举四个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

1、沉香劈山救母;
2、金庸华山论剑;
3、巨灵劈山;
4、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
5、赵匡胤一陈抟博台对弈
四、问答题
1.三秦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什么?
答:“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现陕西所辖的陕南陕北过去不属于秦地,陕南在秦巴山区,受蜀鄂文化影响比较大,语言和习惯都比较接近。

陕北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和山西许多地域接壤,它们的人情风俗,语言习惯没有多大差别,所以,两地使用的语言,和三秦的关中相比,有些字的发音和词意差距相当大,三秦同属关中位置,受地域文化,特别是古语影响比较大,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方言解释就令人寻味。

三秦方言中,有些是完全的古语,有些是把字的发音地方化,还有些是完全的方言,其中有些方言,想找到比较合适字表达其意也很难,有些则是反语或是反意。

但是,三秦的中心长安,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那个时候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再加国外使节,都讲关中话,三秦的语言就相当于现在普通话,有一千多年的官方语言经历,流传范围广,使用人口多,在关中语言不是普通话的今天,解释和回味三秦的方言,就更有意思了。

方言不是通用语,但是表述很具体,很形象生动,又是传统的习惯用语,直到今天,进入八百里秦川,方言依然是秦人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

讲方言有一个前提,首先要讲陕西话,如果用普通话,就很难讲,很难说出,很难表达意境,尤其字的发音,发音变字意变,味道就更变了。

用方言,还需要注意用语环境,和使用对象,不然就会不达意,出笑话,如:“好”--- 赞美,孩子把东西损坏了,大人说“好么”。

这里的好,实际是不好;又如:“歹”--- 不好,但是有许多地方,不好不用歹,好的表述又用歹,歹得很,就是好得很。

方言中形容词最多,可以鲜明地说明问题,比喻词次之,形象地表达出了相像,动词表现的都很具体,时态词用的很严谨,常用词在日常用语中又很生动,还有一些古语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古韵,有些字的不同发音又显得变化多端,基于这些特点,陕西方言有旺盛生命力,讲起来简洁既,听起来生动,谝起来诙谐,理解起来容易,显得有特色,有魅力,很传统,至今,代代沿用,流传不息。

2.简述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答: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表现在:(1)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2)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讲功利的文化心理;(3)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3.简要介绍一处唐代的陕西文化遗址。

答:圣母寺遗址是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来的,寺庙面积目前已经探明的就有20多亩。

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主要发现了唐代的砖瓦残片,还有唐以后延续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体砖筑夯土墙屋,灰坑,墙体青砖挂灰,石块砌筑,方砖砌铺地等。

4.简要介绍一座陕西名山及与其相关的名人传说。

答:陕西的名山有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王顺山、药王山、宝塔山、午子山、定军山。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

她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

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

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几小山远望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称“花山”,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发源地,加之人们口音等因素,故称“华山”。

整体为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

险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势,自古为游览胜地。

5.简述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首先,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而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其次,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最后,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6.以丝绸之路为例简述陕西文化的开放性。

答: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文化遗址分布在不同位置,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又非常丰富,根据陆上和海上的不同特征,我认为,有必要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分散的珍贵遗产分别整合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与丝绸之路这项伟大的世界性文化遗产相称。

7.略述关中平原农业发展的地理基础。

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水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8.谈谈你对武则天无字碑的看法。

答:《武则天无字碑上写传奇》讲述了一个传奇女人演绎的最叛逆,最辉煌、最孤绝的人生,一代女皇精心导演的盛唐最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大戏。

看青石碑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内容包括女皇是怎样炼成的、坐拥天下、女皇的炫彩生活等。

9.三秦民风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理。

(三)、求实尚孔的在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