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2009级生物科学班周晶《教学大纲》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同中有异。

两者都重现知识技能的培养,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

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观察教学视频,走访资深教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应用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适应性与先进性,说明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践与知识的相结合,才能更大的发挥学生自己身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总结知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部(教育委员会) 先后颁布过多个生物教学大纲。

1952 年以苏联的生物学大纲为蓝本,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 》。

1963 年5 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 》。

1978 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1986 年底,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生物学教学大纲》。

1992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 》, 1996 年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

1994 年因为实行新工时制颁布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 》的调整意见。

2000年, 国家教育部再次组织修订和调整。

2000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版) 》(以下简称《大纲》) 是在1992 年大纲(试用)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则是在1996 年大纲(试验)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同时, 国家教育部也正式启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指导下, 开始《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 现行的2000 年《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纲。

但《标准》和《大纲》在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标准》和《大纲》在课程目标比较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

《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比较, 主要变化见(下表)现行《教学大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比较引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产生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课程性质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明确的指出生物科学的地位。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目的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火发展方面的应用。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形成崇高科学的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4.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安必修课教学内容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十个单元,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课程设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排第一部分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基础性内容。

计思路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每个模块36个学时。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设计的,有助于学生扩展生物科学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目标知识方面: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识:1) 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2)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3)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 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 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2) 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 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3 ) 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 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4) 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价值。

能力方面: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 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能力:1)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2)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 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 并进一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3)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同时,《标准》不像《大纲》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身边生物学问题”, 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思想情感方面:1) 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命, 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 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4)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5)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 ) 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2) 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3) 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 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 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标准》和《大纲》在课程内容和体系方面的比较和《大纲》相比,《标准》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特色。

我国历年的生物教学大纲一般提出“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2000年《大纲》在原有3 项确定教学内容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 项原则:“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 选取有关的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 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原则。

2.1《标准》和《大纲》在课程内容上的比较现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内容体系的比较必修以生命的基础为特征为线索分为9个单元:模块1:分子与细胞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值,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构建课程,突出生物科学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