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浅析佤族女性农民工婚育变迁近-十年来,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强大作用下,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全国人口流动趋势的影响下,云南省佤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外出务工的热潮。
笔者通过对世界佤乡,秘境临沧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岩门二组佤族女性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调查跨境民族女性人口流动对传统婚育造成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劳动力的输出流动,有的是通过相关部门的组织、培训行为,有的是经亲朋好友等社会网络介绍,也有的是个人自己寻找、朋友帮助带出去等方式,成为劳务输出外流型女性流动。
[1]对于女性流动人口来说,婚育问题对其个人的影响最主要最直接,同时也给当地计生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
莱片村位于芒卡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平均海拔800 米,属于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6℃,终年无霜。
[2]莱片村岩门二组共有43 户,总人口185 人。
1995 年以前,莱片村佤族女性从不出去打工。
近十年来,莱片村岩门二组共有30 名女性外出务工,包括已婚和未婚者,已婚女性有23 人,未婚女性有7 人。
已婚女性务工地集中在山东省、湖南省及四川省,未婚女性务工地除集中在以上三个省外,还有江苏省、广东省及上海市等地。
外出务工女性占莱片村岩门二组女性总人口的80%左右。
①已婚务工女性的文化程度都在小学或文盲阶段,未婚务工女性文化程度都在初中阶段。
该村女性农民工务工历史较短,称得上是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25 岁上下、于20 世纪90 年代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
[3]30莱片村岩门二组外嫁女性共有23 人,计山东省7 人,安徽省7 人,河南省3 人,湖北省4 人,四川省1 人,还有大理1 人。
②莱片村女性农民工不论未婚还是已婚,她们的务工经历都会对其婚育观念产生影响,并切实改变着她们的婚育行为。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分析跨境特困佤族女性农民工的婚育变迁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以期对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传统婚育的变迁1. 婚姻形式:由无媒不婚变为无媒而婚佤族传统婚俗是男女青年在遵守婚姻习惯法的前提下自由恋爱。
他们在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要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也要事先告知父母长辈,在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不会过多干涉子女的婚姻)。
因此,佤族传统婚俗中青年男女有恋爱择偶的自由空间,但仍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的限制。
在1990 年以前由于经济贫困,一些未婚女性在父母的强迫下被迫外嫁,对象多是外省因残疾、患病、贫困、大龄、离婚或丧妻等在当地处于相对婚配劣势的男性,他们用比本地更有优势的彩礼钱(一般是本地彩礼的五到十倍的价格)交给女方父母,就可以将女方带走。
这种建立在金钱交易基础上、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有些女子外嫁后因夫妻感情不和、婆媳矛盾、不生儿子而被虐待等因素,导致女方身心疲惫又跑回娘家。
这种带有买卖性质的婚姻形式尽管没有按照莱片村佤族传统的说媒过程进行求婚,但女方父母还是会请女方的舅舅或寨里的长辈等在现场作为交易见证人以证明女儿出嫁了。
可见,不管怎样,莱片村女性传统的婚姻形式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媒人,他们促成和见证了婚姻的结合。
不可否认,买卖婚姻的存在是由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这种差距现在依然存在,在2011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预计2011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00 多元。
[4]根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调查资料显示,2011 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22 元,2011年临沧市农民人均收入4284 元,2011 年临沧市沧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80 元。
[5]2011 年临沧市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56 元。
[6]以上数据显示,2011 年沧源县芒卡镇莱片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9%,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 年以后,莱片村佤族与外界接触日益增多,受现代文化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离开村寨外出务工,期间如遇到合适人选就试着处对象、同居甚至结婚。
相比之下,外出务工的女孩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有着婚姻选择的主动权。
她们基本都是无媒而婚,即先自行结婚后告知父母,这种没有金钱媒介掺杂的婚姻更利于婚后生活的稳固和长久。
有的也会因婚前了解不够,仓促结婚,给婚后的生活带来隐患。
2. 婚育观念:由崇尚习惯法变为崇尚婚姻法佤族传统的婚姻习俗提倡婚前交往自由,十五六岁即可谈恋爱,俗称串姑娘。
[7]301莱片村也有男女青年恋爱的活动场所,当地叫公房,恋爱男女可以在公房里一起睡觉,但只能和衣而睡而不允许发生性关系,严禁出现未婚先孕。
村民认为未婚怀孕会激怒神灵,神灵怪罪下来,村寨将会遭遇天灾人祸,而不得安宁。
因此,对未婚先孕者寨人会按寨规严惩当事人,如打扫寨子或挑带刺的扁担游寨,更有甚者将其驱逐出寨。
禁止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先孕的传统习惯法一直规范着莱片村佤族青年的恋爱行为。
莱片村传统婚俗习惯法中的婚指办结婚酒席,当地佤族认为只有在村寨办了酒席才算结婚,寨人才承认双方是合法夫妻,可以同居生子。
倘若只领了结婚证而没有吃喜酒,寨人反而不认可他们结婚了。
笔者在访谈中就听到一位老人如是说,吃酒席是全寨子的公开行为,仪式性强,而领结婚证是男女两个人的私密行为,所以寨民并不关心这个东西。
在比较偏远闭塞的莱片村,这种民族习惯法很有影响力,其实这种更认可办酒席的习俗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过。
此外,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莱片村佤族传统结婚年龄一般都低于国家法定婚龄,男子多20 岁结婚,女性17、18 岁结婚,有的甚至更小。
一位访谈对象告诉笔者,他母亲15 岁结婚,16 岁就生下了他。
这种情况下,即使办结婚登记也达不到法定年龄,于是先吃喜酒形成事实婚姻而后登记者不在少数。
笔者在沧源县民政局调查时,工作人员告诉说,有的甚至生了两个孩子才到领结婚证的年龄。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做宣传,但在民族地区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种情况。
近几年,国家推行农村医保政策,不少村民考虑到办证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就先办理登记结婚。
近年来受打工大潮的影响,莱片村外出务工的女性不断增多,外出务工过程中恋爱结婚的女性也随之增多。
务工女性脱离家乡传统风俗习惯的约束,传统的婚育观念越来越淡化。
迫于务工生活的枯燥单调及出于生活上的相互照应,多数女性农民工在确立恋爱关系后大都选择与男友婚前同居。
务工青年男女受城市新环境、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及时间、空间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更愿意选择登记结婚而不是办酒席。
对于那些男方是外省汉族的人来说,更是希望先领证以获得法律保障。
嫁入山东的小 A 就说,丈夫家人说领证结婚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婚姻权益有法律保障,生小孩还能享受政府的福利政策。
可见,与崇尚民族习惯法的传统婚俗相比,佤族外出务工人员更倾向于遵守国家婚姻法。
3. 初婚年龄:由二十岁之前推迟为二十岁之后佤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一般是男娶女嫁,男子的初婚年龄在20 岁左右,女性初婚年龄在18 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佤族青年15 岁左右即可谈恋爱,且恋爱至结婚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初婚的年龄极少超过20 岁。
如果哪家姑娘超过20 岁还没有恋爱结婚,就被认为是不优秀或自身家庭有问题而没人追求,姑娘本人及其家人都会感觉很丢面子。
在1995 年以前莱片村外嫁的女性都是被父母卖出去的,之后外出务工的小姑娘,年龄多在14 岁左右,有的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同年龄较大的姑娘相比,年龄较小的佤族姑娘有着绝对的优势,她们身材姣好、诚实大方、漂亮机灵。
一般都是在超市、饭店或宾馆里承担站柜台、收银员、接待员、礼仪小姐等工作,这类工作相对干净、体面、轻松并且待遇较好。
被一些学者称为性别化年龄,它是对性别视角下生理年龄的社会和文化解释。
[8]有着年龄优势的佤族姑娘除了在工作中受老板器重,在生活中能歌善舞、开朗热情的她们也是男性小伙青睐的对象。
近年来,随着当地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务工生活环境的改变、人际交往圈的扩大、现代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城市现代婚姻、生育观念的渗透,佤族女性农民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适龄结婚甚至晚婚。
2012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的队列分析结果也表明,34 周岁以下的农民工与3549 周岁的农民工相比,在2024 周岁的每个周岁年龄点上已婚比例都有所下降,30 周岁以下农民工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9]144可见,佤族女性农民工婚龄推迟是新时期中国农民工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是她们顺应时代发展对自我婚育行为的主动调适,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这一群体社会行为的必然影响。
4. 通婚范围:由族内婚扩展为族际婚通婚圈是伴随两性婚姻关系缔结而成的一个择偶范围,是影响婚姻市场的主要因素。
通婚圈的变化反映婚姻交往的变化,即通婚圈扩大意味着择偶范围扩大、远距离交往的扩展;通婚圈缩小意味着择偶空间变小,地域交往变得封闭或不对称。
[10]传统的佤族婚姻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村寨内部通婚和民族内婚一直是主要特征。
通婚范围狭小,大多以当地村落为中心,距离在510 公里以内。
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因为山多路远,交通不便,客观上与外界交流的距离很有限;二来是结的亲家一般控制在510 公里内,主观上出于有事需要亲戚帮忙的时候,这个范围一天内步行可以赶到,比较方便。
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有外地的男人到莱片村寻找结婚对象,但基本只限于山东省。
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姑娘不断增多,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及打工范围的不断扩展,该村又掀起了一股外嫁潮。
工作生活的地域逐渐突破了本土的限制,佤族传统社会约定俗成的通婚圈被打破,由寨内婚、族内婚不断发展为族际婚,通婚半径不断扩大,地域由本寨、本地扩展到山东、湖北、浙江、福建、广西、广东、河南、江苏等省份。
2012 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统计数据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的比例要显著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中跨省婚姻的比例达到9.73%,老一代农民工中跨省婚姻的比例仅为4.08%。
1986 年以后出生(25 周岁及以下)的已婚人群中,跨省婚姻的比例均超过10%。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2.69%未婚,在未婚但有恋爱对象的被调查者中,未来通婚圈的扩大趋势更加明显:对方是流入地本地的比例为13.07%,双方来自同一县市的比例为37.66%,双方来自同省但不同县市的比例为26.54%,双方来自不同省份的比例达到22.73%。
[9]145可见,就全国范围而言,跨省婚姻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因此,莱片村佤族女性农民工的族际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5. 生育方式:由在家分娩变为住院分娩莱片村距离芒卡镇镇政府所在地2.5 公里,以山地为主,与镇政府之间只通一条土公路,雨季期间车辆无法正常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