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风俗人情

四川风俗人情

四川茶馆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

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

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历史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

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

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

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在四川茶馆里,你只要一坐下,就会有茶博士跟踪而来,拎着晶亮的铜开水壶,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

然后,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往碗里汩汩冲茶。

那不滴不溅的功夫,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

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

四川茶馆除了卖茶,还卖糖果、香烟、瓜子、花生等小吃。

解放四川菜系起源于川渝地区,以麻、辣、鲜、香为特色。

川菜原料多选家常食材,宴客偶用山珍、江鲜。

善用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法。

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

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著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等等。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乐山、内江,自贡,重庆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即复合味的运用。

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

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

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

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

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

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廖排骨、怪味鸡、宫保鸡丁、五香卤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夫妻肺片、东坡肘子等。

四川戏剧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成都,是戏剧之乡。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

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

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

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

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

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四川小吃在四川小吃中较为著名的有:藤椒抄手、客家凉粉、钵钵鸡、夫妻肺片、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钵钵鸡、串串香、麻辣烫、肥肠粉、担担面、宜宾燃面、绵阳米粉、广元蒸凉面,罗江豆鸡、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三大炮、灯影牛肉,川北凉粉,奶汤面,炖鸡面,梓潼酥饼,火边子牛肉,鱼皮花生,白橙糖,鳝鱼鸡蛋卷,桃米炒蛋,樱桃蜜饯,窝丝糖,酥心脆糖,寿星桔蜜饯,平都牛肉松,蜜橙皮,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榨榨面。

摆龙门阵嘴巴功夫在成都,嘴巴功夫最好的,不外乎两种人,一是小商贩,二是女娃娃。

成都小商有句行话,叫“赚钱不赚钱,摊子要扯圆”。

摊子怎样才能“扯圆”?当然是靠嘴巴吆喝:“耗儿药,耗儿药,耗儿一吃就跑不脱”;“买得着,划得着,不买你要吃后悔药”。

你说是买还是不买女娃子也好生了得。

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脚,她会说:“咦,怪事,你是三只脚吗咋个?牛都过得倒你过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脚,也有说法:“挤啥子挤啥子,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门出不倒门?”你说是和她吵还是不和她吵。

展言子的确,成都人好像天生就会说话,天生就会“涮坛子”(开玩笑)、“冲壳子”(吹牛皮)、“展言子”。

其中,“展言子”最具特色。

所谓“展言子”,就是说话时讲几句谚语歇后语,而且藏头藏尾,让你去猜去想,在心领神会中获得乐趣。

比如事情有点玄,就说是“癞蛤蟆吃豇豆”,意谓“悬吊吊的”;而你如果说话离谱,他则会评论说:“你咋个吃苞谷面打呵欠”,意谓“尽开黄腔”。

诸如此类的说法,可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

瓜于是,简简单单一件事,到了成都人的嘴里,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即便骂人的话,也是一套套的。

比如某人智商较低,或做事欠考虑,成都人不说他傻,而说他“瓜”。

其实,这“瓜”不是冬瓜西瓜南瓜葫芦瓜,而是“傻瓜”。

因为要“展言子”,便略去“傻”而称“瓜”。

由此及彼,则又有“瓜娃子”、“瓜兮兮”乃至“瓜眉瓜眼”等等。

说一个人“瓜眉瓜眼”,显然就比说他“呆头呆脑”或“笨手笨脚”要有意思多了,也有味道多。

水又比方说,弄虚作假,在成都人那里,就叫做“水”。

其起源,我想大约与酒有关。

因为卖酒要做手脚,无非就是掺水。

所以,日常生活中,便多用“水货”这个词来指伪劣产品。

推而广之,则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或做事不到位,成都人便说他“水得很”。

由此及彼,则又有“水客”、“水功”、“水垮垮”、“水漩儿”等说法。

再比方说,一件事情没有办成,就叫“黄”或“黄了”,其他地方的说法也是这样。

但成都人则进而发展为“黄腔”、“黄棒”、“黄浑子”、“黄苏苏”,甚至还有“黄师傅”和“黄手黄脚”等等。

川北灯戏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汉族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

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汉族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汉族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圣谕调及端公调;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

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民戏”、“喜乐神”。

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人户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

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

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

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

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四川麻将四川麻将又称血战麻将,采用四川地区流行的麻将打法,尤其是成都及周边比较盛行。

核心是打缺门,刮风下雨,计番,流局查叫。

一局牌中,一家胡牌并不结束牌局,而是未胡的玩家继续打,直到3家胡牌或剩余的玩家流局。

牌局结束一并结算。

这样先胡的玩家并不一定获利最多,点炮的玩家也能翻身,提高了趣味性,促进了牌局的稳定发展。

四川方言要了解四川的习惯风俗和风土民情,就要先来了解下四川特色方言一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骂人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讨口----乞丐,叫花子;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打锤----是指打架;扯筋----是指吵架或闹纠纷;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香喷喷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丁丁猫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下雨天出太阳----假晴;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逸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

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

“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