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颂》表格式教案
学生小组交流 研讨讨论交流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细 读 研 讨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内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 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 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 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 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比铁还沉重” “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 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 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 的“伟大的艺人们” ,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 的世界“爆炸” “劈开” ,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 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 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 。在奇丽的想象中,主 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 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 心。 3、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再举例说说课文 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 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 ” “啊,电!你这 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 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 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 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 琅上口,铿锵有力。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 有气势。如: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 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你咆哮吧!咆哮吧! 尽力地咆哮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 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 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 劈开!„ ‘鼓动吧, 风!咆哮吧, 雷!闪耀吧!电!”“啊, 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 你们风, 你们雷, 你们电, „„ 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等等,这些语句, 兼用拟人、呼告、排比;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 汹涌奔腾。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 切地向往和赞美风、 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你, 雷、 而 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 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 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 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作用: 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 好像是 “生 之颤动,灵之喊叫” ,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 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 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戏 剧 知 识 介 绍
学生听讲
批注理解内化
学生听讲
批注理解内化
写 作 背 景
学生听讲
批注理解内化
剧 本 朗 诵 整 体 感 知
再 读 课 文 理 清 思 路
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 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 为今用”的作用。 (五) 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 〈雷电颂〉 在 〈屈 〈 〉〈 原〉 〉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 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 “坚贞 不屈” “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 民的灵魂。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 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剧本朗诵,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 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 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 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 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 特点? 教师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根据前面的诵读,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教师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 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 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 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 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 第二层(4~6 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 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 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 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 段), 义正辞严地诘责 “土偶木梗” , 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 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 心。 五、齐读剧本节选
组长查阅
高寨子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3 年 4 月 8 日
学 科 课 题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雷电颂》(第二课时) 八(5) 教授者 两课时 课型 李宏昌 新授课
学期总第 34 课时
授 课 时 间
修改时间:
设计者
年
月
日
李宏昌
课时安排
三 维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学生听讲
批注积累
学生听读思考 左边问题
学生模仿朗读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 流。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内化
作 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 第一层(1~3 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 第二层(4~6 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 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 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 ,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 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学生课前准备
导 入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作 者 和 作 品 简 介
学生结合生活 实际联想
学生结合配套 介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 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 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 ,为后 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 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 《吊屈原赋》 ,现代诗人郭 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 《屈原》 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 。 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 斗争精神。 三、戏剧知识介绍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 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 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 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 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 、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 、人物的高度集中。 5、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 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四、介绍《屈原》话剧 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 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 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 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 五幕剧中矛盾冲突是直线上升的:第一幕:屈原 家„„;第二幕:后宫„„;第三幕:屈原家„„; 第四幕:城外„„;第五幕:尾声„„。 《屈原》全剧就是这样通过矛盾的不断激化,塑 造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 感, 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无私无畏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五、写作背景 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屈原》 写于 1942 年 1 月,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 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 山沦于敌手,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 并且悍然发动 “皖 南事变” ,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 创作了 《屈原》 , 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他说: “全中国进步 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 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 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 知识 的性格。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 目标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能力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 目标 戏剧文学的能力。 情感 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和英勇无畏的 目标 斗争精神。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2、体会象征含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 势。 1、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2、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 涵。 朗读 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 与本课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教师活动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 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2-3 遍,弄懂生 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 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 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 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 《屈原》 走进这位伟大 , 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作者、人物介绍: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 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 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 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7)名平,又名正则,字 灵均,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期出国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 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 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 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 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 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 、 、 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 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