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从_古典_到_现代_的发展
论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从_古典_到_现代_的发展
!"
!""# 第期
破。 所以, 研究一下人类学的思维范式, 特别是古典人类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 式的同异,把握一下人类学思维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 要了。
一、 人类学的基本思维范式
我们必须首先确认这样一个基本的学术事实, 那就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门 派的人类学,作为同一个学科范畴,它们必定存在着学理基础和思维范式上的 一致性、 共通性, 而且正是这种一致性、 共通性, 使各学派各时代的人类学建立 了一种学术上的内在传承关系, 也厘定了人类学得以从整体上与其他人文社会 科学区别开来的学术边界和理论特性。 那么, 人类学在学理基础、 学术路数和思 维范式上的前后一致性、 共通性、 独特性主要是什么呢?大体说来, 人类学自产 生以来所带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冲击的学术路数和思维范式, 其迥异于其 他学科的鲜明特点, 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个层面是 “ 文化 ” 的立场和视野, 也就是说, 人类学作为一门以 “ 人” 为对 ( ) 象的学科, 它一开始就自觉地将 “ 人” 置于 “ 文化的世界 ” 或“ 语境 ” 中来观察和 阐释, 重点把握和突出描述 “ 人” 的文化身份、 文化性格。 号称人类学之父的英国 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在 !#$! 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 《 原 始文化 》 。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文化。泰勒在这 “ 本名著中也开宗明义地指出, 人类学就是一门 “ 关于文化的科学 ” ; 人类社会中 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应的原理来研究,就都可成为适合于
! ” 自身的方法和目的了。 人类学是时代的潮流。 这些预言无疑正在变成现实。
就我国的美学、 文艺学研究来说, 目前就已涌现出了文学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审美 ( 文化 ) 人类学、 音乐人类学、 美术人类学等诸多新兴学科, 表现出了美学、 文艺学与人类学进行 “ 科际整合 ” 的强劲发展势头。 当然其他自然、 社会、 人文学 科中这种与人类学的 “ 联姻 ” 趋向也同样蔚然成风。然而问题是, 当人们谈论人 类学这门学科、运用人类学这一思维范式进行学术创新时,这里的人类学到底 是哪个层面哪个意义上的人类学呢?这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与何种 意义何种层面的人类学相整合, 直接规定着该学科在科际整合过程中将显现出 何种学术能量、方向和水平,规定着学术研究将实现何种程度的学术创新与突
二、 人类学由“ 古典” 形态向“ 现代” 形态的发展
也应当看到, 人类学着重从 “ 文化 ” 的立场和视野来探究 “ 人类 ” 的存在始源 和生活本相, 这只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般学术属性与功能。 实质上, 在 如何看待 “ 文化 ” , 如何解释文化的 “ 始源 ” 和“ 本相 ” 方面, 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 文化人类学, 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却是迥然异趣的。 换言之, 文化人类学从它诞生
论人类学思维范式 及其从“ 古典” 到“ 现代” 的发展
" 仪 平 策
人类学 ( 这里指与体质人类学相对的文化人类学 ) 自 !# 世纪产生以来, 经 过一二百年的发展, 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流派众多、 思想繁富、 视域广阔、 影响日 隆的 “ 显学 ” 。 不仅人类学本身逐步走向成熟, 而且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 “ 联 “ 姻” 也渐成趋势。 换一个人类学的眼光 ” , 正越来越自觉地成为许多传统学科寻 求 发 展 创 新 的 一 种 学 术 共 识 。 $% 世 纪 上 半 叶 美 国 人 类 学 家 克 罗 伯 ( 人类学 》中就已宣称:一个人类学的时代已经到 &’ (’ )*+,-,*)在他的著作 《 “ 来。当代德国哲学家蓝德曼也指出: 人文以及社会科学, ……现在开始考虑它
!"
民俗研究 !"#$#"%& ’()*+&’
等方面的这些类同性、一致性,人类文化可以遵循相近乃至相同的路径不断进 化, 或者说, 各民族都基本上经历着相同的道路, 逐渐从简单文化向复杂文化发 展。 从上述假定出发, 进化论人类学构筑了野蛮、 蒙昧和文明社会这一著名的理 论模式, 以此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传播论人类学则反对文化进 化论主要依靠推论来假定人类社会文化普遍规律的做法, 主张科学只能依靠事 实;同时也不同意进化论只注意人类文化在时间中的演变过程,而忽视了文化 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传播论认为, 人类文化固然是共通的、 类似的, 但其原因 不在人类心智方面的一致性, 而是由于历史上的接触交流而发生的文化传播所 致。这种文化传播可以由几个独立发明文化的地方作为传播中心 ( 源头 ) , 经过 ( 接触、 交汇和互动而形成世界上几个大的 “ 文化圈 ” 德国的多中心论 ) , 也可以 只由世界上一个文化发明中心 ( 源头 ) 不断传播、 交汇、 扩展而来 ( 英国的埃及中 心论 ) 。应当说, 进化论与传播论的观点的差异只是研究角度的不同, 前者偏重 的是文化史的纵向发展脉络, 偏重于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性、 阶段性、 层次性 的把握,而文化传播论则侧重的是文化的横向延展,讲的是特定文化范围 ( 地 域) 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某种 “ 共性 ” 或“ 类型性 ” , 因而两者不是彼此 否定的, 而是互相补充的。 更要紧的是, 它们两者在思维上都坚信那种人类文化 的共通性, 都旨在追溯文化的某种普遍性、 类似性、 一致性。功能主义人类学对 进化论和传播论同样持批评的态度。 其代表人物之一马林诺夫斯基就对进化论 相信 “ 所有人在实质上都类似 ” , 希望 “ 在人的各种思维和行为中发现公约数 ” 的
!"
民俗研究 !"#$#"%& ’()*+&’
“ 类文化的本源, 也就是重在从文化的立场和角度回答 “ 人类从何而来 ” 、 人类何 “ 认为: 人类 以如此 ” 等本原性、 初始性问题。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 ( #$%&’ ()**$+&) 学是一群由探索人类起源而生的问题的总名 ” 。! 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也指出, ” 人类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 “ 人类历史的 ‘ 还原 ’ 和“ 文化原理的发现 ” 。" 当然 对人类学重在探究文化本源的特点还应作更广泛一点的理解, 那就是它探究的 这个 “ 源 ”并不单指历时意义上的源头之源,还指一切人类文化存在的本原状 况, 其中包括人类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从古到今各种文化行为之本相等; 正 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 “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文化的科 学, 包括人类的躯体, 种族的差异, 文明, 社会构造, 以及对于环境之心灵的反应 他说: 人类学 “ 是一部 ‘ 人类自 等问题之研究 ” 。# 林惠祥的说法则更清楚一些, 然史 ’ , 包括史前时代和有史时代, 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 但其重点
!"
!""# 第三期
那天起, 其思维方式就一直处在不断发展、 裂变和转型的学术过程之中。 从大的 方面说, 人类学的思维范式迄今就已经历了由 “ 古典 ” 形态发展到 “ 现代 ” 形态的 一大历史性转型。 所谓古典人类学和现代人类学, 是笔者根据该学科思维范式的发展所作的 一个大致的划分。主要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分界, 之前的人类学大致可称作古典 人类学, 之后的则大体可称作现代人类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人类 学, 因表现为古典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方式犹存, 而现代的思维方式则开始上升, 所以总体上可以看作是从 “ 古典 ” 阶段向 “ 现代 ” 阶段的过渡形态。 古典人类学与 现代人类学的分野一方面是相对的,因为二者作为同一个学科,存在着学理方 向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共通性, 另一方面, 二者在观点、 立场、 视角、 思路的诸多 方面确实也表现出明显的、 乃至实质上的差异。 因此可以说, 学理方向上的一致 性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 构成了古典人类学与现代人类学的同异关系模式。 我们现在着重概述一下人类学从 “ 古典 ” 形态向 “ 现代 ” 形态的转换过程。 古典 ” 形态 !# 人类学的 “ 古典人类学主要以早期的进化论、 功能论、 传播论等人类学派别 ( 理论 ) 为 代表。古典人类学由于奠定了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学术品格和规范, 是人类学无 可置疑的范本形式、 经典形态, 所以又可称为经典人类学。 从所依托的历史背景 ( 语境 ) 说, 古典人类学实质上是伴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市场开拓、 全 球性资本扩张及其跨文化殖民战略需要而出现的一门近现代学科。 因此在古典 人类学这里,非西方社会文化就被纳入了西方社会文化发展模式 ( 这一发展模 式被称为 “ 世界性 ” 或“ 全人类 ” 范式 ) , 遭受了不容分说的类型化和公式化。 在这 一语境中, 古典人类学这三大最具影响的学派虽然观点不同甚至有些观点看起 来截然对立, 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 彼此之间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同构性。这 种一致性、 同构性主要表现为: 其大都以人性 ( 心灵 ) 的一致性以及知识 ( 技术 ) 的普遍性为假定前提, 在对 “ 人” 及其 “ 文化身份 ” 的把握上, 偏重于 “ 世界性 ” 的 同一性、 普遍性、 类似性的阐释和表述。 进化论人类学相信人类文化无论在任何社会都遵从同一规律、 向同一方向 ( 现代欧洲文明所代表的方向 ) 发展。 摩尔根在他的 《 古代社会・序言 》 中讲了一
& 这都说明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本源不仅仅指始 % 系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 ”$ ’ % 源之源, 也指本原之原 ( 本真、 本相 ) 。 但将重点放在史前时代和野蛮民族那里$ ,
实质上就是将重点放在文化初始、 文化本源的研究上。 所以可以认为, 人类学所 ) 关注的不仅是人类文化进化之原始 ( 狭义的 “ 源” , 还包括一切文化存在之本相 ( ) 广义的 “ 源” 。在这个意义上, 文化人类学就是一门追究人类文化进化之始源 和存在之本相的学科。一句话, 文化人类学的学术特色就是从文化的立场和视 野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追根溯源研究。 这一旨在从文化的立场来追溯人类进化之始源和存在之本相的特点, 就分 明地构成了古典人类学和现代人类学的共同学术路向与思维范式, 并使得整个 人类学圈定了自己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异同的学科个性和边界。 人类学既是 如此的一门学科,那么,同人类学整合而形成的其他诸如审美文化人类学这样 的新的边缘学科, 自然也就具有了在其学科范围内进行深层内涵解读和始源意 义阐释的强大学术功能。这也就是近些年来, 随着 “ 文化寻根 ” 这一世界性思潮 的兴起, 人们纷纷选择通过与人类学的 “ 科际整合 ” , 来进行追根溯源研究, 寻求 学术创新和突破的学理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