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一、问题的提出在本研究中,学科专业设置是学校微观层面上的涵义,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并涉及到相关的学科专业制度。
在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这一问题上,有两类基本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该增强职业针对性,并与就业紧密相关。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用人部门和毕业生;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该拓宽口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高等学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我们认为,进行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改革,关键的问题之一在于在倾听多方面的意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进行了这次针对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希望能为相关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的对象是1985~2002年间就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样本覆盖了11个学科的毕业生,男女比例大约为2:1。
我们选取了除西藏、海南外其余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大学本科院校,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1047份,有效问卷919份,有效率达87.8%。
其中,男生626份,占68.1%;女生293份,占31.9%。
1.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1)主观看法和实际情况的总体调查有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查:一是对毕业生在/所学专业是否应该与所从事工作相关这一问题上的主观看法的调查;另一方面是对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的实际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这一点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另有不到20%的毕业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持中间态度的人数约占30%。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9%,不相关和较低的占24.3%,相关程度一般的占33.7%。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那些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相关很重要的人,他们在实际中确实也从事着与专业相关程度很高的工作,反之亦然。
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实际中,所从事工作应该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这一观点,不断被就业市场的需求所强化。
因为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希望接受专业对口的学生,以便他们能够较快承担起实际工作。
(2)不同学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的差异不同学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在相关程度上差异十分显著。
具体来说,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不相关比例最高的是哲学、历史学,而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则有教育学、文学、医学、农学。
(3)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不高的原因分析总的来说,毕业生普遍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专业实际针对性差(25.4%),二是在所学专业中无法发挥潜能(24.5%),三是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20.6%)。
在被调查的六种原因中,有三种原因没有体现出学科差异,它们是:在所学专业中无法发挥潜能、专业实际针对性差、专业适应性差。
另三种原因则体现了十分显著的学科差异:一是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选择比例比较高的依次为哲学、农学、医学、法学、历史学;二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选择比例比较高的依次为农学和工学;三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不好,选择比例比较高的依次为农学和工学。
2.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适用程度(1)所从事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用到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问卷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在多大程度上用到大学本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完全适用和大部分适用占28.1%,而小部分适用和完全不适用的占32.7%,部分适用占39.2%,说明大部分人在工作中只能用到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在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
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医学学科毕业生倾向于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所从事工作中能够完全或大部分适用;而农学、法学、工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哲学学科毕业生倾向于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完全不适用或只有小部分适用。
(2)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不能完全适用于工作的原因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不能或者不能完全适用于工作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被选择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专业的理论性太强,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用的课程较少;内容陈旧;所从事工作与专业无关。
在这些被调查的原因中,不同学科毕业生对“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和“专业的理论性太强”的看法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学科差异,而对“专业内容陈旧”和“有用课程较少”的看法,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具体来说,历史学、法学、工学的毕业生倾向于认为,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之所以不能或者不能完全适用于所从事工作,主要是因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而哲学、农学、理学的毕业生则认为,这主要是专业的理论性太强所致。
3.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进建议问卷就如何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对各学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1)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适合在大学专业教育中的哪一个环节培养总的来看,专业实践课受到毕业生的重视,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适合在专业实践课中培养;其次是专业实习(18.6%)和个人社会实践活动(16.3%),最后才是专业理论课(7.6%)。
不同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不显著。
(2)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总的看来,按照重要程度,毕业生认为需要加强的方面依次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69.9%)、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60.5%)、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技能(58.4%)、专业技能(56.6%)、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45.5%)、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30%)、专业理论素养(27.5%)。
在这一问题上,对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管理、法律方面知识等问题的看法,学科间没有差异或者差异不显著;但在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方面,则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学科差异。
具体来说,在对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的看法上,历史学、哲学、工学毕业生选择比例较高,认为这是大学专业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方面;而教育学、农学、经济学毕业生选择的比例则较低。
在对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的看法上,医学、教育学、经济学毕业生选择比例较高,而哲学、历史、法学选择比例则较低。
(3)专业设置的最佳方法问卷就专业设置方法对不同学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总的看来,有41.9%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在一定学分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专业方向;23.7%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增加辅修专业、双学位和第二学位;19.7%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在一定学分规定的基础上拓宽专业面;7.7%的毕业生认为,应该不分专业,完全自由选课;还有6.1%的人认为,应该沿用现在的设置方法,主攻一个专业。
不同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毕业生更倾向于认为,专业设置的最佳方法是主攻一个专业;农学、文学、理学毕业生则认为,最佳方法是增加辅修专业、双学位和第二学位;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毕业生认为,最佳方法是在一定学分规定的基础上拓宽专业面;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农学、理学毕业生认为,最佳方法是在一定学分规定的基础上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教育学毕业生认为,最佳方法是不分专业,完全自由选课。
(4)专业知识和学习应如何改进问卷就专业知识和学习的改进对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按重要性排序,这些建议依次为:多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析、调研);加强专业学习的广度;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加强对专业学习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多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加强专业学习的深度。
对这些建议,不同学科毕业生的看法差异不显著或没有差异。
三、结论第一,在大部分毕业生的观念里,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这一点十分重要,而且实际上,大部分毕业生也确实从事着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程度比较高的工作。
导致部分毕业生从事着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形势不好,这在一些基础学科和冷门专业上显得十分突出。
毕业生认为,这些学科专业应该大力开展辅修专业、双学位、第二学位等。
第二,大约3/4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他们比较少地用到本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在那些行业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里,如法学、工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技能的适用性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第三,大部分毕业生感到,大学本科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实用技能等。
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后普遍感到能力方面的欠缺,这既包括专业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等,因此他们很希望学校能够加强能力培养。
第四,毕业生普遍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更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同时留给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学生越来越希望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得到更多方面的发展,如希望学习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开阔眼界,希望掌握外语、计算机、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希望有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
这都需要我们的学科专业设置能够更加灵活,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发展综合化、实践性课程,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2期)创新学科布局规范院系设置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特别是“985工程”建设以来,我国名牌大学纷纷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但是,目前我国名牌大学的学科综合化程度、学院设置的学科层次还有待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的本科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不统一,学科专业设置不够科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本报告分析了美国学科专业目录和世界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情况,对我国学科专业目录制定和名牌大学院系设置提出建议。
一、我国学科专业和名牌大学院系设置的现状分析1.我国教育部所属部分名牌大学院系与学科设置的现状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支持后,我国名牌大学的学院和学科设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从名牌大学学院的数量和学科性质可以看出,不管是以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为主的传统综合性大学,还是以工科为主的传统工科大学,通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都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格局。
从7所名牌大学(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学院设置的平均数量来看,除了农学((l. 8%)的比例稍低一些以外,人文社科(26. 8%)、理学(15.2%)、工学(30. 4%)、管理(9.80%)和医学(16. 1 0%)等五大类学院的比例比较平衡,学科发展趋向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