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预测及范文:自由与自律自律是前提,自由是需要。
在自律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才是自律和自由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和联系。
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想自由、要自由、实现自由,就是每个人的追求。
因为自由让自己心情爽了许多,放开手脚,没有束缚。
但这个自由是有前提的,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而是一定范围和范畴的自由。
自由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的自由也是各不相同的,也许你的自由,就是我的桎梏。
自由是有公理和普世性的,更是宽泛和宽广的载体和平台或者是条件。
自由是个人的,更多的是社会的。
个人的自由需要自我努力、奋斗和追求,才能实现。
这其中就是自律。
自律是一种精神和意志力的体现。
其中的核心和要义就是坚守和坚持。
坚守自律,究竟我们要什么,不仅仅是目标,更是一种精神。
没有坚守的自律,一地鸡毛。
坚持是一种态度,一直朝着坚守的目标去行动和行为,几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厚积薄发,就是坚持的内涵。
没有坚守,很难坚持,自律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没有坚守和坚持的自律,自由也就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若为自由故,自律更要强。
实现自己的自由,需要更大的坚守。
自由是未来和希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由更是相对的无止境。
所以怎么自律也不为过。
因为想要自由,所以自律停不下来。
自律多了,自由更多了。
没有自律,自由就是一句空话。
自律和自由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养成自律习惯。
押题指数:★★★★★写作素材[名人名言]乳名是父母给的,坏名是自己造成的。
(格言)若把金钱当作崇拜物,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侠名)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
(谚语)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法·狄德罗)为享有自由,必须限制自由。
(e·伯克)一、道理论据:1.可用于立论,表明自律是什么。
①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斯拉用法示例:如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
自律是来创造井然有序来的环境,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而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
2.可用论证,表明为什么自律。
②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北宋·朱熹用法示例:诚如朱熹所言,“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只要不努力奋发向上,心智就会一天天变得颓废;不经常检讨约束自己,心智就会一天天放纵无顾忌。
做人做事,必须要懂得自律,否则就会失去前行的方向和动力,最终郁郁而终,让自己受害。
③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法示例:正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
”一个朝三暮四、连自己都掌控不了、约束不了的人,不用别人来打败你,在行动之前就已经输给所有人了。
所以,自律是成功的基础,是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④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张九龄用法示例:诚如张九龄所讲,“不能自律,何以正人?”人如果不能自我约束,于他人、于他事都是虚假妄言,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都受其约束和限制,所以要正人,要做事,就得学会自律。
⑤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
——沈从文用法示例:自律是一个人高级的品质,正如沈从文所言,“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
”严格要求自己,高度自律的人如同借得东风,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过关斩将。
3.可用于论证,表明怎样自律。
⑥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
——法国·德拉克罗瓦用法示例:锁定目标,持之以恒。
正如法国著名画家达拉克罗瓦所言,“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
”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要锁定目标,竭尽全力去做,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轻言放弃,诚实的面对自己,约束自己,在积累中一点点成就为业。
⑦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北宋·王安石用法示例:克服逃避心理。
正如王安石所言,“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行事做人,不要一味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担心自己没有尽力去做。
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其实即是逃避和拖延的借口,更是自我设限。
所以要做到自律,就要克服自己爱找托词的毛病。
⑧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古希腊·柏拉图用法示例:克服舒适心理,积极迎接挑战。
自律是一种心态,克服安逸与舒适,获取更大自由的心态。
诚如柏拉图所言,“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所以要养成自律的品质,就得克服懒惰,走出心理的舒适圈,积极迎接挑战。
二、事实论据1.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宋元之交,世道纷乱。
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2.“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清朝官员于成龙在生活上极其俭朴,江南百姓遂给他起了个外号为“干青菜”。
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
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幅:“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
”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亳馈送。
”3.①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
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
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
”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用法示例:正如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高度自律一样,成功之后仍旧坚持每日苦练基本功。
所以自律并不是偶尔为之,它必须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只有坚持自律,才能不断地攀登,不断地提升。
②吴晗在清华大学时,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因没有钱,就赶写了一篇《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换取了10元稿酬,买了这部书。
但他对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不太满意,在与老师的信中说:“在暑假中仓促草成,本不想发表,因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一时凑不齐钱,所以只能送与本校周刊,拿到了10块钱,大概可买一部了。
”这件事吴晗深引以为疚,第二年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补记,进一步为这篇文章匡正与补缺,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
用法示例:诚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便已在学术作品上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创作补记,完善自己仓促草成的《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
正是这学术上的高度自律,成就了吴晗老师,也成就了中国历史的研究与发展。
范文展示一自律的,才是自由的自由快乐,人皆向往。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快乐的?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之对,或可提供一些启示。
史载,朱元璋某日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
大臣万钢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
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悦,称赞其见解独到。
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
今天,正风反腐之下,很多人感受到了这种自由快乐。
也有干部认为“官不聊生”,感叹不舒服、不自由了。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心理与其对自由的观念看法密不可分。
诚如马克思所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然而道理容易明白,但在潜意识和直观感受中,有人还是把自由视为不受限制、没有约束,或者少受限制、鲜有约束。
问题是,无所限制的自由必然是扭曲的,也是不真实的,只能存留于想象之中。
谁要真是如此任性地看待自由,无所顾忌、不知敬畏,谁就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建构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二者并非彼此孤立,更非相互矛盾。
从逻辑上讲,自律是前提和保障,自由是目的和依归。
俗话说,“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
没有自律,自由就如同断线风筝、脱缰野马,必然横冲直撞、不受节制,终将走向自由的反面。
“自律的,才是自由的”“不自由即是自由”,听上去有些矛盾,却是最现实、最真切的道理。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把握好“畏”与“德”、“不自由”与自由的辩证法,党员干部方能内心澄明、动静有常。
比如,不拿不该要的钱,不看着别人碗里的肉眼红,不搞物质攀比,亦无人情羁绊,就会得到物质的自由;做好该做的事,尽到应尽的责,不用“把领导表情当自己心情,把领导嗜好当自己爱好”,就会收获干事的自由;守好为人处世底线,不碰党纪国法红线,有坦然之乐而无囹圄之忧,精神的自由也就可期。
相反,如果不能恪守自律、遵守法度,就会导致身心双重的不自由。
一些干部身陷腐败泥潭,守着大堆钱财,时常梦中惊醒,吃不好、睡不着,就如同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以此言之,一些腐败分子失去自由的标志,不在锒铛入狱之日,而在第一次伸手之时。
在公布的贪官忏悔录中,有多少人提到,“开会提心吊胆,老是害怕被带走”“白天在人前强作镇定,晚上在家中担惊受怕”,哪里还有一丝幸福和自由可言?改进作风,不仅要靠党纪法规的外在约束,也有赖于干部的严格自律。
具体言之,就是敬畏誓言、敬畏法度、敬畏程序,珍惜家庭、珍惜名节、珍惜眼前虽平淡却长久的生活。
还应明白手中权力来自哪里、用权界限划在哪里,明确哪些不可为、哪些必须为。
始终保持“边界意识”,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凡事明明白白、清清爽爽。
各级干部尤当懂得,干事用权不能太轻松舒服了,秉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方能收获内心的宁静平和,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杨学博)范文展示二自律比自由更重要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北京大学等高校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为什么这些著名学府纷纷制定这样的校规呢?这样的校规表面上看似乎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是让学生明白自律比自由更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自律是自由的基础和保证。
我们都放过风筝,美丽的风筝随风起舞,似乎在空中能够自由飞翔。
那么,风筝真的能够自由飞翔吗?假如我们松开或切断手中紧紧拉着的线,风筝还能自由飞翔吗?答案毋庸置疑,断了线的风筝就失去了自由翱翔的权利。
自律就如同拉着风筝的那根线,没有了自律,何谈自由?古往今来,自律的人往往能够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克服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错误。
自律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明代学士徐薄效仿古人储豆律己,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做了一件好事,便往书桌上的瓶中投入一粒黄豆;每当言行有所过失,便投一粒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