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省林业厅

福建省林业厅闽林函〔2009〕149号福建省林业厅关于报送福建省森林经营情况报告的函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组织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纲要的通知》(林造发[2009]196号)精神,我厅认真组织开展了专题调查,根据最新的二类调查数据,总结近十年来的森林经营经验,查找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森林经营工作建议。

现将福建省森林经营情况报告报贵司,请审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八日福建省森林经营情况报告1、森林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全省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78.67m3/hm2(为福建省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效残次林比重较大,约占林分总面积的1/3;人工林面积(426.37万hm2)居全国第一,但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77.08m3/hm2,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2林分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森林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一是树种结构不合理。

针叶林多(占森林面积65.9%)、阔叶林少(仅占34.1%),而且树种单一,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易发生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难以综合发挥生态公益林的作用;二是龄组结构不合理。

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

全省用材林中幼龄林面积占用材林面积的73.5%,近、成、过熟林仅占26.5%,而且林分质量差,地处边远山区,森林可伐资源少;三是材种结构失衡,用材林大径材培育仅占用材林的5.7%,小级材却达60%多,材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对木材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利于全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森林资源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全省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潜在危险较大,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和危害也较大,2006年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55起,过火面积2066hm2。

松突圆蚧危害和松材线虫病有可能在全省范围进一步扩散蔓延。

二是一些地方盗伐林木、违法乱收滥购木材、乱垦滥占林地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构成了重大的威胁;三是国有林场、采育场、自然保— 2 —护区经营区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与集体林权争议不断。

1.4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全省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天然林、阔叶林的保护任务繁重。

乔木林中针叶树面积占65.9%,森林针叶化现象较为突出,森林综合防护能力还不够强。

个别地区长时间集中连片的山地综合开发,植被、林木种群已严重衰退,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控制。

沿海防护林中的基干林带树种更新、农田林网化建设滞后,保护措施不到位;沿海地区毁林、侵占林地发展养殖业和非林经济作物较为普遍;有些部门在基本建设中未严格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造成林地、绿地面积的破坏和减少,江河河口红树林保护工作难度较大;而且生态公益林补偿受到财力限制,林农未得到应有的利益,给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带来较大压力,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1.5林业资金投入难以满足林业发展需要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与现实林业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项目配套资金难以到位,而且金融部门对林业的政策性投入规模不大,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矛盾十分突出。

1.6森林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是森林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在营造林方面只停留在对森林实施造林抚育,忽视了良种壮苗,忽视了造林树种的合理搭配;在林副产品加工方面只停留在对木材的粗加工,忽视了产品的深加工;二是森林经营机制和体制不活。

现行的林木采伐政策与森林经营要求不相适应,森林采伐审批的手续过于繁锁、环节太多,影响了林业经营者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三是森林经营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林业经营者在进行森林经营时只考虑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希望通过扩大皆伐面积,采用炼— 3 —山措施来降低木材采伐、造林更新等经营成本,而这些措施往往会带来林地裸露、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影响了森林科学经营,森林生态建设。

2森林经营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与重点2.1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森质量和提供优质的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为目的,加强以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森林经营,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实现资源增量,林农增收,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林业生产力,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永续利用,绿色产业发达的林业强省。

2.2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

按照福建省林业区划的布局,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经营目的实行相应的森林经营模式和管理政策,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和高效利用。

(2)生态优先、社会、经济效益兼顾原则。

完善森林经营的分类管理机制,在确保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森林资源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3)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原则。

坚持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构建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为基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系,为广大森林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以人为本、兴林富民原则。

坚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森林经营者的生产活动。

— 4 —(5)依法依规、有序经营原则。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实施小班经营,创新采伐管理机制,推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确保森林经营管理的改革有序推进。

2.3森林经营主要目标至2015年:①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0%以上;②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286.31万hm2以上;③商品林面积达500万hm2以上;④活立木蓄积达到5.5亿m3;⑤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达80m3/hm2以上;⑥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300亿元以上。

2.4主要任务与重点(1)森林经营2011~2020年规划中幼林抚育面积360万hm2,其中透光伐180 万hm2,生长伐(疏伐)180 万hm2;低产(效)林改造面积72万hm2,其中补植改造20万hm2,皆伐改造8万hm2,择伐(带状)改造24万hm2,综合改造20万hm2。

项目规划期10年,每年建设任务为各项任务的1/10。

(2)重点培育基地2011~2015年规划重点培育基地有大径级材培育基地、珍稀树种培育基地、速生丰产林培育基地,面积16.67万公顷。

其中: 大径级材培育基地3.33万公顷,其中杉木1.33万公顷,规划主要发展区域为建瓯、顺昌、邵武、松溪、梅列、沙县、大田、明溪、永安、宁化、漳平、永定、连城、古田、德化、永泰等县(市、区)及辖区内国有林场、国有采育场;马尾松1.00万公顷,规划主要发展区域同杉— 5 —木;桉树0.5万公顷,规划主要发展区域为平和、长泰、洛江、仙游、连江、霞浦等县及辖区内国有林场、采育场;红锥、柳杉、福建柏、秃杉等树种0.5万公顷,规划主要发展区域为建阳、华安、梅列、沙县、建瓯、上杭、永春、仙游、屏南等县及辖区内国有林场、采育场。

珍稀树种培育基地3.33万公顷,规划树种主要为闽楠、花榈木、红豆杉、香樟、降香黄檀、沉水樟等,主要发展区域为邵武、光泽、建阳、明溪、沙县、建瓯、上杭、永春、仙游、屏南等。

速生丰产林培育基地10万公顷,其中杉木5.33公顷,马尾松3.33万公顷,其它树种3.33万公顷,规划主要发展区域为全省61个速丰林工程项目重点县,及其辖区内国有林场、国有采育场。

3创新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政策体系与机制3.1生态林经营管理(1)建立完善管护保障机制一是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乡镇政府与生态公益林权属单位签订管护责任书,建立有效管护的行政保障机制;二是实行生态公益林村民补偿金“一卡通”发放机制,保证生态林补偿资金真正落实到林农手上,建立有效的资金补偿保障机制;三是县林业局与林业站、林业站监管人员签订监管责任书,据此考核林业站和监管员的工作实绩,建立生态公益林有效管护的监督保障机制;四是县林业局制定护林员选聘和管理办法,年度组织检查考核根据管护成效兑现工资和奖惩,建立有效保护的绩效考核保障机制。

(2)完善管护措施一是制定护林员管护制度,促进护林员巡山到位。

明确规定护林员巡山管护措施,巡山责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破坏生— 6 —态公益林的行为;二是建立乡镇村齐抓共管机制。

乡镇政府和村级集体组织要切实负起总责,及时研究解决管护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责任主体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完善和修订管护措施和办法;三是定期召开护林员会议。

每月召开一次护林员会议,乡镇领导、林业站工作人员应到会参加,听取护林员的巡山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巡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四是实行开放监督管理,政务公开公示,及时公开生态林管护措施、办法和护林员巡山情况,以及生态林补助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3.2商品林经营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商品林绝大部分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新机制,给商品林管护机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此,在资源管护上,要积极引导各业主组织各种护林联防协会,变过去由少数人在看管森林资源为现在由千家万户监督和管理的一个管护森林资源新机制,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护林联防组织的作用。

在森林经营上,探索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用改革动力推动森林科学经营,通过加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使农民从单户生产走向合作经营,把农村劳动力、林地、技术、资源等林业生产要素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林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3.3创新森林采伐机制(1)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林木采伐管理、木材运输管理新机制,改进采伐资格审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办法,使林木采伐管理更加合理、科学、透明,满足按经营者意愿依法采伐林木。

(2)实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

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 7 —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林业用地上的林木继续实行采伐限额管理。

商品林采伐类型由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低产林改造和其他采伐,简化为主伐、抚育采伐和其他采伐,抚育间伐和其他采伐可占用主伐指标,各项指标可向以后各年度结转使用;生态公益林可以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采伐指标不可结转使用。

(3)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

简化林木采伐许可证申办手续,林权明晰的森林经营主体可直接向林业站或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做到“申请指标一步到位、办证手续一站到手”。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将简化办证环节,提供林权审核、伐区设计和审批发证等“一站式”服务。

(4)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

在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以及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域的生态林前提下,进行限制性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