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整理版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综合曲线分析
生物组应中保
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变化曲线图中,最典型的就是夏季的一天中CO2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如图 1 所示:
1.曲线的各点含义及形成原因分析
a 点:凌晨 3 时~ 4 时,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
释放减少;
b 点:上午 6 时左右,太阳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 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 点:上午7 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 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下午 6 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 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 段:太阳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2.有关有机物情况的分析( 见图 2)
(1)积累有机物时间段: ce 段;
(2)制造有机物时间段: bf 段;
(3)消耗有机物时间段: og 段;
(4) 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 e 点;
(5)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 Sp- SM-SN。
3.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见图 3)
(1)如果 N 点低于 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
增加;
(2)如果 N 点高于 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
减少;
(3)如果 N 点等于 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4)CO 2含量最高点为 c 点, CO2含量最低点为 e 点。
4.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见图
4)
(1)如果 N点低于 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总量减少;
(2)如果 N点高于 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总量增加;
(3)如果 N点等于 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总量不变;
(4)O 2含量最高点为 e 点, O2含量最低点为 c 点。
5.用线粒体和叶绿体表示两者关系
学习参考资料
word 整理版
图 5中表示 O 的是②③⑥;图中表示CO的是①④⑤。
22
图 6中: Ob段 : 只有呼吸作用应有⑤⑥
bc段 : 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⑤⑥
c段 : 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
ce 段 : 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应有①②③④
e 段 : 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
ef 段 : 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⑤⑥
fg段 : 只有呼吸作用应有⑤⑥
6.植物叶片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变化曲线图(见图 7)
AB时间段:夜晚无光,叶绿体中不产生ATP和 NADPH,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含量较高。
BC时间段:随着光照逐渐增强,叶绿体中产生ATP和 NADPH逐渐增加,三碳化合物不断被还原,含量逐渐降
低。
CD时间段:由于发生“午休”现象,部分气孔关闭,CO进入减少,三碳化合物合成减少,含量最低。
2
DE时间段:关闭的气孔逐渐张开,CO进入增加,三碳化合物合成增加,含量增加。
2
EF 时间段:随着光照逐渐减弱,叶绿体中产生ATP和 NADPH逐渐减少,三碳化合物被还消耗的越来越少,含
量逐渐增加。
FG时间段:夜晚无光,叶绿体中不产生ATP和 NADPH,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含量较高
7.植物叶片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变化曲线图(见图 8)
AB时间段:夜晚无光,叶绿体中不产生ATP和 NADPH,
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成五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含量
较低。
BC 时间段:随着光照逐渐增强,叶绿体中产生ATP 和
NADPH逐渐增加,三碳化合物不断被还原成五碳化合物,
五碳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
CD 时间段:由于发生“午休”现象,部分气孔关闭,CO2进入减少,五碳化合物固定合成三碳化合物减少,含量最高。
DE 时间段:关闭的气孔逐渐张开,CO2进入增加,五碳化合物固定生成三碳化合物合成增加,五碳化合物含
量减少。
EF 时间段:随着光照逐渐减弱,叶绿体中产生ATP和 NADPH逐渐减少,三碳化合物还原成五碳化合物越来越少,五碳化合物含量逐渐减少。
FG时间段:夜晚无光,叶绿体中不产生ATP和 NADPH,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成五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含量较低。
学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