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方面的病变。
(一)精虚
精虚主要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如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多、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水谷之精不足,可以出现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
(二)精的施泄失常
1.失精:是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变化。
二、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虚及气的运动失常。
(一)气虚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
形成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
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眩晕、自汗、易感冒、脉细弱无力等症为特点。
临床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
(二)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几种情况。
1.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脾气虚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
临床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2.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形成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为大出血、大汗、大下等原因导致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而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3.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形成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所致。
临床上可以出现闷、胀、疼痛。
常见的脏腑气滞有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等。
4.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壅阻等所致。
肺气逆,则发为咳逆上气;胃气逆,则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气逆发为头胀痛,面红目赤而易怒。
因此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5.气闭:即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变化。
气闭多由污秽之邪外阻,或因气郁之极,甚至气的外出受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变化。
一般所说的闭证,主要是指心气内闭而言。
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血虚;二是血运行失常。
(一)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血虚原因有四:一是失血过多;二是血液生化不足;三是慢性病或思虑劳神过度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
临床出现眩晕,面色不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等特征性的症状。
血虚多与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
(二)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血瘀的发生机制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
血瘀而阻滞在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特点,性质为刺痛,肿块(癥积)。
2.出血: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变化。
逸出血脉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
出血原因很多。
主要血热、气虚、瘀血、外伤损伤脉络等。
由于出血部位、原因以及出血量之多少和出血颜色之深浅,可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现象。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气互化,精血同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精、气、血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
(一)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1.精气两虚:本病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肾的精气亏虚。
2.精血不足:故肝肾精血不足较为常见。
(二)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以及气血两虚等几方面。
1.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变化。
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在临床上,气滞血瘀,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癥瘕等症。
2.气虚血瘀:是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变化。
与心肺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3.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
气不摄血多与脾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4.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急剧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变化。
5.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多与心脾两脏的关系失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