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子宫腺肌症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中医妇科、生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基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既往曾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局限性生长呈结节或团块,称为子宫腺肌瘤。

属于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癥瘕”、“不孕”等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1]
3.1.1病史
有月经量多、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病史;不孕病史;或有多次妊娠、反复宫腔操作、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史。

3.1.2症状
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

常伴有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

3.1.3体征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子宫增大、压痛明显,经净后子宫可缩小。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子宫活动度欠佳;合并子宫肌瘤时,则依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而异,双附件无明显异常。

3.1.4辅助检查
3.1.
4.1血液检查[2](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血清CA125值>35U/ml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症。

3.1.
4.2影像学检查[3-7](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
盆腔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鉴别,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子宫内膜线前移。

病变部位为等回声或回声增强,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

经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检查更有优势;
必要时行MRI检查。

3.2鉴别诊断
3.2.1子宫肌瘤[8,9](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两者均可表现为月经量多及经期延长,子宫增大或有不规则突出,但子宫肌瘤多无痛经及进行性加剧的腹痛史,浆膜下子宫肌瘤可扪及肌瘤质硬、活动,表面光滑。

B超检查子宫肌瘤结节为边界清晰的局限性低回声区。

3.2.2原发性痛经[8,10](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子宫腺肌症的痛经持续时间长,呈进行性加重;原发性痛经1-2天内消失,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无子宫增大或宫体压痛,B超检查无异常包块。

3.2.3子宫内膜异位症[8,1]
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但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部位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后倾固定,可触及宫骶韧带痛性结节以及附件粘连包块。

B超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

4辨证
4.1辨证要点
根据腹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月经量、色、质的变化和舌脉及全身伴随症状辨别寒热虚实。

4.2证候[11](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4.2.1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得热痛稍减,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块下痛减;四肢厥冷;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迟而涩。

4.2.2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难忍、拒按,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或行经时间延长,色紫暗夹有血块,块下痛稍减;经前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口干便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4.2.3肾虚血瘀证
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或下腹结块,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腰膝酸软疼痛,神疲肢倦,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性欲减退,夜尿频;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涩。

4.2.4痰瘀互结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头晕,肢体重着,胸闷纳呆,呕恶痰多;舌质紫暗,或边
尖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4.2.5湿热瘀阻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疼痛、拒按,得热痛增,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或经血淋漓不净,带下量多,色黄质黏,味臭;身热口渴,周身困重,或伴腰骶胀痛,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

4.2.6气虚血瘀证
经期或经后小腹坠痛,休息减轻,或下腹结块,经行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淡质稀;面色淡而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溏;舌淡胖,边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

依据辨证结果分别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补气养血,补肾益气,化痰散结等法。

还应结合病程长短及体质强弱决定祛邪扶正之先后。

如病程较短,体质较强,则属实证,以祛邪为主;如病程较长,体质较弱,多为虚实夹杂证,可扶正祛邪并用,或先扶正后祛邪。

5.2分证论治
5.2.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2](证据分级:II/推荐级别:C)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5.2.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13](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加减。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5.2.3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或补肾祛瘀方(李祥云验方)[14-15]加减。

(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桃仁、红花、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
三棱、莪术、地鳖虫、水蛭、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夏枯草
5.2.4痰瘀互结证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主方: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16](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