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篇一:2017考研政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发展持辨证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统一既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也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何以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的具体制约过程,它表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

决定论并非是对世界发展的唯一解释,与决定论相对立的有(目的论和非决定论)。

目的论认为,人间万事万物均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目的预先安排的,人只能听从“上帝”、“天意”、“天命”的摆布,目的论实际也是一种“决定论”,是一种反科学的“决定论”。

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承认世界的决定过程,但它们又认为决定过程是由绝对精神、理念等规定的,因而只是一种“观念决定论”。

与“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种“非决定论”。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事物运动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寻。

西方某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无机自然界是受决定论约束的,而生物的发展、生理心理的变化不服从决定论原则。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决定论只在宏观世界起作用,在微观世界就失去了效用:“非决定论”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它认为既然社会生活都是由有意志的人参与的,那么人的意志,尤其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就是历史活动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根本没有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可循。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是20世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它对现代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起着导向作用。

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

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

【篇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研究综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论战,是2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争论的核心直接涉及到如何看待客观世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

随着古典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这一论战也日趋复杂和激烈。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决定论问题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基础性研究课题。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现代科学对决定论的冲击问题展开了活跃的研究与争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说,关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关于决定论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决定论概念。

事实上,这些观点虽然表述方式各异,但实质基本类同,都是介于严格的决定论与极端的决定论之间的中庸观点,其中的差异主要是概念定义方式不相同。

当把决定论定义为严格决定论时,它就是一种非决定论观点;当把非决定论视为极端的决定论时,它就是某种决定论观点。

统一定义方式是有必要的。

二是关于非决定论的概念。

学者们对决定论概念的分歧决定了非决定论概念的争论不休。

对于概念本身理解的分歧也是造成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上研究的困难之一。

三是决定论的历史形态。

依据对决定论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决定论的历史形态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既有“三形态说”,也有“五形态说”。

同样是三形态,划分方式也不尽相同。

四是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对待决定论问题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于是,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便成为争论的又一个焦点。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主张应该放弃决定论,认为辩证唯物论者是规律论者而不是决定论者;有的学者则是辩证决定论的坚决捍卫者;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从原则上超越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对立。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决定论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决定论是一种肯定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学说。

现代科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最新成果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们只是揭示了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突破了机械论自然观对决定论的禁锢,为决定论思想注入了全新的辩证观念。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决定论是关于世界因果结构的理论,它认为现在与未来的一切事件都是有定数的,是完全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的;只要给比宇宙现在状态完整而精确的描述,依因果律,未来事件便能精确预知。

这种决定论的定义乃是19世纪和20世纪绝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所共同来用的,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玻尔、罗素、普里戈金和波普尔等人都是这样。

20世纪科学的发展,已从本体论上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宇宙中并非一切事件的一切特征都有原因,都可作因果解释。

持此观点的论者主张,应把随机事件提到个体论的高度与因果事件并列地进行认识,并认为辩证唯物论者是规律论者,而不是决定论者,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非决定论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批判是不恰当的。

有学者认为,由于决定论主张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故决定论必然是外因论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内因论;而非决定论否认事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产生即使有原因,也只是在其自身而不必外求,从而与内因论相契合,因而我们更应当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作为两种对立的解释模式和思维方式来把握,它们各自体现着由果溯因的外推和自我说明的内生这样两种思维方式。

有的学者把决定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物理决定论”,也即以拉普拉斯决定论为代表的严格决定论,其特点是将世界的一切因果关系力学化、连续化和线性化,否定结果多样化的可能件;第二是“哲学决定论”,这是一种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理论,它同时又承认原因对结果的“决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因果关系多样化(并认为存在统计因果律)。

也有学者把决定论区分为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决定论。

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制约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人们主观的因果观念则是对事物固有的这种客观因果性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决定论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规律性的因果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事物或现象自身固有的,而是由主观观念所赋予的因果必然性秩序,或者是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的合目的的安排。

此外,也有学者批判了把决定论系于“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定义方法,认为这难与现代科学已经取得的认识相适应,也不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而采用在国际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定义:通常说来,决定论的意思是,对于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存在着一些条件,只要给出这些条件,就不会发生别样的事。

二、关于非决定论的概念何谓非决定论?有的学者认为,非决定论也就是主张宇宙非前定的理论,它包括完全否定因果性和规律性的(极端)非决定论和承认因果性与随机性并存(而有统计规律)的非决定论两种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非决定论是建立在非因果联系这一基本的事物存在方式之上,用来说明事物变化具有不确定性的理论。

非决定论认为非因果联系同因果联系一样具有普遍性,它反映客观世界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使得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受到偶然性不可忽视的影响,并导致初始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不存在精确的轨迹。

如果说决定论依赖的科学背景即经典力学是局部性、必然性、静止性的科学,那么非决定论所根据的则是整体性、偶然性、动态性的科学。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在科学背景、思维方式、逻辑起点、处理对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学者把是否承认事物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作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划界标准:首先,承不承认事物存在普遍的因果制约性,这历来被认为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一个分水岭,非决定论以现代科学为根据否定决定论,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就是认为现代科学的某些新进展否定了自然界具有普遍的因果联系;其次,承不承认客观事物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又一重大分歧,某些非决定论者不承认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一个主要的理由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证明了所谓“自由意志”在无机自然界的存在,而自由意志又是和必然性互不相容的;第三,承不承认客观事物具有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另一根本分歧。

现代科学发展证实,在宇观高速运动领域,在微观领域,在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系统中,人们已经不能像在经典科学中那样,单值地预言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而只能用统计方法预言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些非决定论者认为,规律和趋势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因为,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没有规律。

也有学者指出,尽管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存在分歧,但绝不能把它们看作是截然对立的,这样既会对现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重要理论做出错误解释,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史实。

两者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是统一的:两者是同一层次、同一性质的理论,即关于客观世界(主要是自然界)的作用形式与变化过程的理论;两者依据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背景,都与自然科学的进展密切相关,争议主要发生在对科学理论的解释、对自然图景的描绘、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探讨上,具有类似的研究范围规范;两者都只在部分领域成立,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因果联系和决定关系,这样的非因果联系和非决定关系同样也找不到,只有在满足其成立的条件下,决定论或非决定论者才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往往在一个失效的地方,另一个开始起作用。

两者可协调共存、互为补充。

规律本身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规律有在深度和广度发展自己又否定自己的趋势,这与列宁阐述过的“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以及恩格斯所指出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三、决定论的历史形态依据对决定论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决定论的历史形态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例如,把决定论看作是事物及事物之间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学者认为,决定论有三种不同历史形态,古代的自发决定论(相信事物普遍具有因果性和必然性),近代的机械决定论(以坚持单值因果性、严格必然性和动力学规律为特点),辩证决定论(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动力学规律与统计学规律并存)。

这些学者认为,辩证决定论的问世是决定论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它是在批判机械决定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决定论。

它肯定事物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但反对以机械论的观点解释一切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它认为:因果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多种多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