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权威主义

第九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权威主义

第九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权威主义•政治稳定:定义、类型与理论•合法性的权威与权威的合法性•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乱分析)一政治稳定:定义、类型与理论•政治稳定的定义•政治稳定的类型1)传统性稳定(本讲范围之外)2)机制性稳定3)强制性稳定4)两种稳定的转化•关于政治稳定的一般理论政治稳定的定义•什麽是政治稳定?是指一个社会的一切个人、组织和社会集团的政治行为没有对现存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构成破坏和威胁,国家内部的整个政治生活仍在正常,有序地运作,这种政治状态称作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社会平静而有秩序的一种表象。

它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消除。

只要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没有突破现存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只要它们没有演变成公开的冲突和动乱,这种社会政治状态就被认为是稳定的。

政治稳定的类型•传统性稳定•机制性稳定•强制性稳定传统性稳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社会分化程度也较低,社会流动较少,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结构(前资本主义阶段)。

•此种稳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机制性稳定•机制性稳定当社会矛盾、政治对抗能够在现存的秩序和法律框架之内,通过政治民主的机制和渠道得以自行调节和消除,或者通过政治体系的改革、调整或完善使矛盾和对抗得以缓和与消除,从而使社会政治保持着一种稳定的局面。

这样实现的稳定叫“机制性稳定”。

这是一种符合社会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形成的稳定。

机制性稳定的特点•靠自身调节机制•一举两得的社会功效1)社会压力及时得到释放,避免酿成爆炸;2)推动社会进步•持久性,可靠性强制性稳定•当社会矛盾和政治对抗发展到已经不能在现存秩序和法律范围之内获得解决, 而非要突破现存秩序和法律框架不可的时候, 政府出于某种动机使用权力(包括暴力)强行维护和强化现存的秩序和法律,把尖锐的矛盾强行加以控制和压制,使之限制在秩序和法律框架之内,从而使社会政治局面仍保持一种稳定状态。

•此外,有的稳定状态是由于一种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的存在,换言之,一种具有精神力量的稳定而非有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的稳定。

•这种稳定称作“强制性稳定”。

强制性稳定的特点•不是依靠制度本身的调节机制,靠外在的力量;•由于运用暴力和不适当的权威,并伤害了有关社会集团和利益,有可能激化原有矛盾,有时具有危险性•具有暂时性和较少的可靠性•有时具有危险性两种稳定的比较和转化转化的两种情况•1)统治者出于个人、家族或本集团利益,无限期地,无止境地施加强制力,压制而不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维持现状的目的。

尽管这可以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然而,这是一种消极的、退步的、阻碍历史进步的稳定。

这种稳定最终往往是悲剧性的——大爆炸(动乱或革命、如马科斯政权)•2)当统治者面临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时候,出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了首先创造一个解决矛盾的社会条件——政治稳定,政府在社会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内,暂时施以强制力,以遏制矛盾向公开冲突的方向演化。

在建立这种强制性稳定之后,政府便积极、迅速、有效地利用这种稳定局面努力尽快解决各种矛盾,消除各种引起不满和动乱的根源;同时,又能随着矛盾的缓和,不失时机地健全和完善民主渠道,减少或停止那种压力,从而使社会稳定最终回到正常的秩序和法律轨道之上。

这时,强制性稳定便转化为机制性稳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性稳定就是积极的、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

它可以使国家避免灾难,度过危机,成为过渡到机制性稳定的必经阶段。

关于政治稳定的一般理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政治稳定的三个要素(社会动员、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政治稳定的三个阶段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传统性阶段——现代化阶段——现代性阶段稳定——动乱——稳定•―经济增长率与政治不安定之间的关系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变化的:倘若经济发展水平很低,那么二者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倘若是处在中等经济发展的水平,二者则近乎无关联性;倘若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二者间便存在着反比关系。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54页。

•第三世界政治稳定和动乱的一般规律–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之父–亨氏发现“政治稳定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规律:–结论:―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则意味着动乱‖政治稳定的三个要素•社会动员•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亨氏理论阐释:政治稳定取决于三个因素社会动员,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第一阶段(落后的传统社会阶段)–社会动员:赤贫、愚昧、封闭、社会动员程度极低,故动乱少–政治参与:只关注生存,不关注政治参与,十足的穷汉“不会空着肚子大喊大叫”–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程度也很低,法治制度均不成熟和完善–―赤贫的人对周围的世界怀有畏惧之心,不易接受社会变革。

……因此,存在着一种与特权阶级的保守主义一样深刻的贫民保守主义,并且后者同前者一样,都是力图使既存社会秩序永久化的一个因素。

‖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ever, New York, 1951, p.17.)•第二阶段(现代化阶段)–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通过传媒获取信息量大,不再是封闭群体,各种利益集团,成为社会动员的有利条件–政治参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言论自由、参加政党、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的相对滞后。

–1)同经济发展相比,政治制度有相对的稳定性。

–2)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3)同社会动员、政治参与相比,政治制度化有更大的约束性,而不是释放性,所以实施起来有更大的困难性。

–外加两个动乱性因素:»本阶段出现贫富悬殊问题,民众对政府不满(“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倒U型模式”»现代化过程增加了同西方的联系,造成了要求民主的更高的期望值。

•第三阶段(现代性阶段)–社会动员:程度高–政治参与:程度高,但觉悟也高–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程度高,行为得到了规范–贫富差距缩小,动乱因素减少二合法性的权威与权威的合法性权力与权威的定义•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四个经典定义•托马斯·霍布斯: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Bobbs-Merrill, 1958, p.71.•伯特兰·罗素: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

Bertrand Russell, 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 1938, p.25.•马克斯·韦伯:“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经济与社会》,第81页。

•丹尼斯·朗:―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

‖丹尼斯·朗:《权力论》(Dennis Wrong,Power:Its Bases and Use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权力的五个相关问题•有意性;•有效性;•潜在性,即拥有权力与行使权力的区别;•单向性即非对称性;平衡性,即如何使权力平衡的各种办法或手段,如分散其权力等;•权力的效果的性质问题,即权力持有者用各种手段来争取一种效果,使对象口服\心服\行动上服从)权力或权威的三个特性• 广延性:指遵从掌权者命令的B(权力对象)数量很多;• 综合性:指A(掌权者)能够调动B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很多:• 强度:指A的命令能够推行很远而不影响遵从。

权力关系的极限•权力关系的较大广延性给它的综合性和强度设置了极限:• 权力对象数量越大,监视他们一切活动的困难就越大;• 权力对象数量越大,为控制他们所需要的指挥链就越长,越分散,并造成新的下级权力中心,这种权力中心可能挑动斗争,坐享渔利,成为反对完整权力掌权者的中心;• 权力对象的数量越大,他们对掌权者的态度差异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掌权者不可能以同等的综合性和强大对他们行使权力。

权威的种类•强制权威、诱导权威、合法权威、合格权威、个人权威。

•1) 强制性权威:A必须使B确信A具有对B使用武力的能力和愿望(警棍、手枪、核武器);•2) 诱导性权威:以积极制裁而不是消极制裁来威胁,使权力对象服从;靠奖励而不是靠剥夺或威胁达到遵从命令的目的(经济关系:一方比另一方控制更多的物质资源;雇主对雇员的固定报酬);•3) 合法性权威:一种权威关系,其中掌权者拥有公认的发布命令权利,而权力对象有公认的服从义务。

•4) 合格性权威:一种权威关系,其中对象服从权威的指令是由于信任权威有卓越的才能或专门知识去决定何种行动能最好地服务于对象的利益与目标(非典,GRE考试辅导,医生对病人的忠告)。

5)个人权威:对象出于愿意讨好或效劳另一人的服从,仅仅是由于后者的人品。

它源于对象对独特的个人品质的感觉和评价而不是掌权者的强制,奖励或提供专家咨询的资源,对象的屈从,完全是自愿的(CHARISMA)。

权威与合法性•首先,权威与权威主义是有所区别的。

权威并不等于权威主义。

•权威:―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在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很多不同的用法,有时和权力(POWER),势力(INFLUENCE)和领导(LEADERSHIP)等概念相关联;有时和合法性(LEGITIMACY),权能(COMPETENCE)和认可(RECOGNITION)等概念相联系。

•丹尼斯·朗:―权威是成功的命令或嘱咐。

‖权威的必要条件•命令与服从是权威的必要条件,不管命令的对象遵从的原因是基于他感觉到的权威行使者的资源、品质、地位、还是声誉。

什么是合法性•哈贝马斯:一个政治秩序被人民认可的价值。

即人民认为这一政治秩序是好的,可以接受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国家政权要稳定,必须确定其合法性。

从―合法性‖这一术语本身存在的意义来看,一个政府或者统治者具有合法性,其主要含义是指这个政府或统治者能够对民众进行有效的,持久和稳定的统治。

从遵守世俗法律的角度来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法律的制定者是谁,反映的是谁的意志。

三种合法性的权威韦伯将历史上合法的权威分为三类:•传统型(TRADITIONAL),•神魅型(CHARISMATIC)•法理型(LEGAL-RATIONAL)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是指―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统治的统治者的合法性之上‖,与中国的法统相似。

•―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历来就存在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样的,那么这种统治就是传统性的,统治者(或者若干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的,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商务,1997年,第251-52页神魅性权威•神魅型的合法统治是―建立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此词原是一个宗教用语,―上帝所特别赐予的天才‖,韦伯用此词于先知、救世主、英雄等类型的领袖以及起义式革命领袖所具有的特点的权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