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生物知识点汇总

高一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生物知识点汇总

一个细胞中
DNA 数量
分裂间期分裂期
分裂间期分裂期
分裂间期分裂期2N
4N
染色体变化曲线
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2N
4N
染色单体变化曲线
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2N
4N
精原细胞DNA 变化曲线
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分子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图像比较
有丝分裂中
有丝分裂
后期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
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





胞初





海口一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则一般为精子形成过程的减Ⅰ
③后期着丝点未分
裂,同源染
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减Ⅰ着丝点分裂
每一极内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Ⅱ
每一极内有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
④末期若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
减半,且都有姐妹染色单体
若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减半,且无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若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减半,
且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姐妹染色单体减Ⅰ减Ⅱ有丝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间前中后末前中后末
DNA 2n→4n 4n 4n 4n 4n 2n 2n 2n 2n
染色

2N→2N 2N 2N 2N 2N N N N N
染色
单体
0→4N 4N 4N 4N 4N 2N 2N 0 0
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
(1)位于Ⅰ片段上的基因:在X染色体I片段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I片段可以找到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此区段的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位于Ⅱ-1片段上的基因:伴Y遗传,X染色体上没有其
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基因随着Y染色体传递,当雄性出
现某种类型的性状,会表现出代代相传;雌性中不会出现这种类
型的性状。

(3)位于Ⅱ-2片段上的基因:伴X遗传,Y染色体上没有其
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基因随着X染色体传递,如人类血
友病基因的传递。

常染色体遗传与XY同源区段遗传的区别
Ⅰ片段虽然属于X 、Y 同源区段,但是由于是在性染色体上,所以与常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不一致。

以多对纯合亲本♂显×隐♀为例,F 1再选择♂显×隐♀,设由A 、a 等位基因控制,遗传图解分析如下:
若F 2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F 2代雌性个体均为隐性性状,雄性个体均为显性性状,则为XY 同源区段遗传。

伴X 遗传与XY 同源区段遗传的区别
(1)以多对纯合亲本♂显×隐♀为例,设由A 、a 等位基因控制,遗传图解分析如下:
若子代雌性个体均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均为隐性性状,则为伴X 遗传;若子代雌雄个体均为显性性状,则为XY 同源区段遗传。

(2)以多对亲本♂显×显♀(杂合子)为例,设由A 、a 等位基因控制,遗传图解分析如下:
若子代雌性个体均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为伴X 遗传;若子代雌性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雄性个体均为显性性状,则为XY 同源区段遗传。

议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
XY 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部分知识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X 、Y 染色体不同区段基因的遗传情况又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做题时常常让多数学生有难入手的感觉。

现对此进行归类分析,以供借鉴。

左图为人的X 、Y 染色体结构模式图,Ⅰ为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该区段控制某性状的
常染色体遗传 P ♂AA × aa ♀ 显 隐 F 1 Aa Aa × aa ♀显 ♂显 隐♀ F 2 Aa aa 显(♂,♀) 隐(♂,♀) XY 同源区段遗传 P ♂X A Y A × X a X a ♀ 显 隐 F 1 X A X a X a Y A × X a X a ♀显 ♂显 隐♀ F 2 X a X a X a Y A
♀隐 ♂显 伴X 遗传 P ♂X A Y × X a X a ♀ 显 隐 F 1 X A X a X a Y ♀显 ♂隐 XY 同源区段遗传
P ♂X A Y A × X a X a ♀
显 隐 F 1 X A X a X a Y A ♀显 ♂显
伴X 遗传 P ♂X A Y × X A X a ♀ 显 隐 F 1 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 ♀显 ♀显 ♂显 ♂隐 XY 同源区段遗传 P ♂X a Y A × X A X a ♀ 显 隐 F 1 X A X a X a X a X A Y A X a Y A ♀显 ♀隐 ♂显 ♂显
基因X、Y上都有;Ⅱ-2、Ⅱ-1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即特有区段。

基因的位置不同,控制性状的基因型和遗传方式也不同。

Ⅱ-1段基因控制的性状只在男性个体中出现,也就是伴Y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在此重点总结Ⅰ和Ⅱ-2段基因遗传的情况(相关基因用A、a表示)
1、控制性状的基因型不同:
1-1 、基因位于X特有区段Ⅱ-2时,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个体中基因型共有5种。

♂性有两种基因型:XAY、XaY(1显1隐);♀性有3种:XAXA、XAXa、XaXa(2显1隐)。

1-2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时,在X染色体I片段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I片段存在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个体基因型共有7种。

♂性有4种:X A Y A、X a Y a、X A Y a、X a Y A(3显1隐);♀性有3种:XAXA、XAXa、XaXa(2显1隐)。

2、遗传方式的不同:
2-1
其中后代有性别之分的有两种情况:
2-1-1 X a X a× X A Y,后代♀性全部为显性性状,♂性全为隐性性状。

2-1-2 X A X a× X A Y,后代♀性全部为显性性状,♂性一半为显性性状,一半为隐性性状。

·【知识拓展】:这两种情况常被用于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

2-2 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时,交配方式有12种:
其中后代有性别之分的有4种情况:
2-2-1 X A X a×X A Y a,后代♀性全部为显性性状,♂性一半为显性性状,一半为隐性性状。

2-2-2 X A X a×X a Y A,后代♀性一半为显性性状,一半为隐性性状;♂性全部为显性性状。

2-2-3 X a X a× X A Y a,后代♀性全部为显性性状,♂性全为隐性性状。

2-2-4 X a X a × X a Y A,后代♀性全为隐性性状,♂性全为显性性状。

【知识拓展】:Ⅰ片段虽然属于X、Y同源区段,但是由于是在性染色体上,所以与常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不完全一致,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也有一定差别。

3、如何来区分基因位于同源区段还是位于X特有区段(在已排除常染色体的情况):往往选取多对隐性性状的♀性个体和显性性状的♂性个体进行交配:
3-1若所有♀♂个体交配,后代♀性均表现为显性性状,♂性均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特有区段。

遗传图解如下: p: X a X a×X A Y→ F1 X A X a X a Y。

3-2若不同对♀♂个体交配时,后代性状表现型不完全一样,则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遗传情况有三种:
3-2-1 X a X a×X A Y A→F1 X A X a X a Y A 后代♀♂个体均为显性性状。

3-2-2 X a X a× X A Y a →F1 X A X a X a Y a后代♀性个体为显性性状,♂为隐性性状。

3-2-3 X a X a × X a Y A→F1 X a X a X a Y A 后代♀性个体为隐性性状,♂性个体为显性性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