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完整版)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问题不难,洛实课本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 的眼光观看世界。
二、巩固练习
变式探究一:
1.六盘水六枝特区的大小河流共40余条,请问“六枝 特区的所有小河流”能否构成集合?
2.六枝的山不仅多,而且也很有特色,比如烂漫的桃花
山,神秘的老王山,悠闲的南极山,酔美的九头山 等,请问“六枝最高的山峰”可不可以构成一个集 合?
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 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b、通过主动探究合
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 和严谨;C、通过大熊猫的生活图片展示,增强学生保护 动物的法律意识。
教学准备
导学案、演示文稿课件、生活图片
集合的概念》
教 材:




《数学》(基础模块上)语文出版社中等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
《1.1.1集合的概念》
教材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 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 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 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 基 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 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 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这节主要介绍集合的 基本概念,从故事及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 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
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概念
一、集合的概念
二、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三、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四、常用数集及其符号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探究式教学,营造学生的 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我选 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的例子,帮助学生 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同时留足学生自学和探 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 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如:学案、小组合作、问答式等学习 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效 率。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新数运动,幼儿园就 开始讲授集合,一数学教授在餐桌上听他上幼儿园 的儿子解释:
教授:老师是怎么解释集合的?
儿子:他让男生站起来,说这是男生集合,他让女 生站起来,说这是女生集合,让全班站起来说是全班的 集合。
教授:不错啊,那么餐桌上的刀叉是集合吗?
问题1:你发现身边还有哪些可以组成集合的例子, 并思考组成集合的“对象”确定没有?
问题2:通过思考与探索,并归纳得出什么是集合。
在引导学生得出集合的概念后,继续强调理解概念 时应注意的地方,确疋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 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 理解。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 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 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 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 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弓1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 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 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 集合以及有关概念;b、掌握集合中兀素的性质特征;C、初步体会兀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兀素与集 合关系的表示方法,及熟悉常用数集的专用付号。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
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b、学会借助实
【新课探究一】集合中兀素的特征:
在得出集合的概念的基础上继续探究:
问题思考:任意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集合中的 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1: “我们班的高个子同学”能构成集合吗?
问题2:在一个给定的集合里,能否有相同的元素, 由此说明了什么?
问题3:咋们的全班冋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位置座 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了什么?
3.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数系中最基本的一类,通常用来
计数和排序,请问“小于10的自然数”可不可以构 成集合,如果能,请说出构成集合的兀素。
4.“由1,2,2,4,2,1能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共有
6个元素”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变式探究一:
用符号“ ”或“ ”填空:
(1)1NON,-4N,0.3N:
(2)1乙0Z,-4Z,0.3Z:
从以上三个问题归纳出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 互异性,无序性。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讨论 的模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 成过程,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新课探究三】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及常用数集的专 用符号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从集合兀素的确疋性去探索兀素和集合的关系,思 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 时间和空间,从生活实例过度到数集的概念,以进一步 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3)1Q0Q,-4 Q,0.3 Q:
(4)1R0R,-4R,0.3R.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
课堂训练,提升技能:本环节我结合教材设计了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道练习,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如回答、提问、书面练习和 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所学知识,达到强化的目的。
三、课堂小节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
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 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 归纳总结能力。
儿子:不是!
教授:为什么?
儿子:他们没有站起来。
本环节的设计理念:由于中职学生总体数学基础薄
弱,所以在设计时以集合的笑话引入以吸引他们的兴趣。
【新课探究】 集合与兀素的概念:通常将某些指疋 的对象集中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 叫做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
探究过程: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先通过幻灯 片展示几张来自生活中的可以构成集合的图形,再以学 生熟悉的事物(物体)通过举例结合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重、难

八、、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法、问答法、习题训练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学情分析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 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 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