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特点和学习方法
简述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发扬。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老先生以他终生习练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提取其精华,将三拳融会贯通,合冶于一炉而创编的,并自成一家。

成为我国目前太极拳
五大流派之一。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它把修心养性、促进身体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
者结合在一起,所以习练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由此可见,孙式太极拳的学习,对我们是有很多作用的,我们应好好学习。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必以开合动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
它开合活步太极拳。

练习时要舒展圆活,进退相随、上下一致,无左右歪斜的形体,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全身放松,不僵不滞,进行中无起伏,要各式相连贯,要一气哈成。

无论动作
的虚实变化,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顿的地方。

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自然,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万不可努气拙力,由于
中正平稳,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这些在练拳以前,从思想上就应该注意。

孙式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协调,协调就要求我们周身各部位达到统一。

孙式太极拳的练拳要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内受,不可心猿意马、左顾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
着意,舌顶上鄂,口要虚合。

2、要求精神与肢体放松要轻柔柔与软不同,软疲塌无力,而柔中有刚,就是要用自
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孙式太极拳要严格遵守规矩,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必须按照基础
动作,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习练,俟整套动作熟练日久,自然随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恒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练习,要相古人说的那样
终朝每日常缠手,更不可贪多求快,或躐等以进,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对不学下式。

务求
姿势正确。

5、不可好高鹜远,攀比先习者的进度或已取得的成绩。

前面说过练拳时要严格遵守拳中对各个部位的要领,现将主要部位的要求写于下面:
头:练拳时,对头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颌自然回收,头
也自然正直,精神贯注,即所谓虚领顶劲,不可自由晃动,东歪西斜,头劲动作应随顺身
体转动方向的变换及上下要协调一致,神态自然。

胸:要含胸,这一动作与拔背有一定的联系,在练拳时不要挺胸,但也不可着意内缩
应顺其自然,要有含的意思,但应注意不可作出驼背的体形。

胸不可挺、挺胸气往上涌,
含胸气可下沉至丹田,可免上重下轻,足底无根重心不稳的弊病。

肩:两肩要松开下沉、如此两肩才能向外伸展,切记耸肩,以免气向上涌,同时两肘
也往下坠住,这样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蓄而后发。

同时两腕塌住,单不可僵硬,腕部要活,五指自然张开,虎口撑圆,手心内含,不可外腆。

坠肘时,两臂不可夹住两肋,但也
不可乍开而离肋部太远,暴露两肋,而为敌人所乘。

腰:腰为主宰,所以有“刻刻留意在腰际”的说法。

因为人体的行止坐卧和正确姿势,腰要起主要作用。

腰要直便能防止身体晃动或前俯后仰,腰为车轴,气如车轮,腰似中军
大旗,腰不直便有臀部突出的现象,所以拳经中有命意源头在腰际。

腰力运用得当,可以
使用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像肘、肩、胯、膝、脚等关节的劲,都要以腰中发。

腿: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腿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两腿要弯曲,但不可有死弯子,
其形如半月。

进退的移动、虚实的转换、发劲的根源等,主要在腿部,所谓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因此腿部动作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全身的稳定,以及转动的轻
灵皆赖两腿运动的得当。

其他如眼神的问题,练拳时,眼光应随着主要的动作转动。

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
但忌呆视。

眼光要照顾上下左右,作到眼随手转,光兼四射。

假如你意欲何方,则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动作也立即随之而去。

练拳时,要由松入柔。

要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终至刚柔相济的最高境界。

放松是消除拙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刚柔相济才是目的。

特别要精神集中,用意识来
引导动作,方能作到姿势圆满无亏,才能作到动作轻缓,灵活、气敛神专,才能动作匀稳。

不丢不散、不僵不滞。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特点是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之真髓,一以贯之,纯以
神行。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九要”以求阴阳互济、内外中和,在身体运作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以求动中之静之妙和起钻落翻
之势。

在身体运作的每一时刻,通过形意之桩步以求内外六合心 ^ 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
膝合、手与足合,从而蕴寓至大至刚、一触即发之本能。

因此,身体运作要松柔协调之至。

所 ^ 谓极尽柔顺,非如此,不能得中和之妙。


体移动之水平方向,要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

无此一“跟”、一“撤”,
则难以极尽动中求静之灵。

身体移动之垂直方向,要卜.下无起伏,
如水漂落叶,即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迈步如槐虫,跟步如扛物,非如此,不能将
形意之桩步寓于动步之中,极尽一触即发之本能。

此外,转身必以开合相接,于体言之,
由此可启发各式中圆研开合之理,从中体验内气之上升下降,劲意之起落鼓荡。

一动无
不动,一静无不静,周身无处不开合;于用言之,则由转身之始,内气下行,在外为合,合中寓开,蓄势待机,不予敌可乘之机,并又于圆研之中,开中寓合,
蕴太极之阴阳互济,变化无方之妙,故转身以开合相接,其意深焉。

孙式太极行拳之内意要不尚血气,纯任白然,重在养神、练气专注于一,以求神气合一,内劲中生。

先父孙禄堂云:“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故以
上所述各项特点及要求,其核心不过是“屮和”二字而已,此即孙式太极拳之基本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内劲者生于中和,而中和源于身体内外系统之和合。

于内,则生于五
脏之相和,行于经络之畅通;于外,则生于身体运作之中而不倚,动而若静,协调一家,
行于起钴落翻之循环鼓荡。

然而内外和合,则须得其契,不得其契则内外不能相合,内
外不合,则内劲难成。

其契为何?内外八卦即先后天八卦相合之理耳。

故内外相合方可称拳,
练拳即修为内劲,孙式太极拳乃是依易学,参丹经,基于先后天卦相合之理所创之拳,故能使人内外和合于一,培养一派中和之气——至纯至善之内劲,此即孙式太极拳
特点之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