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
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
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
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
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
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①此论文作者###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
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
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
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太极拳运动调节呼吸, 怡情易性中医理论认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
《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说明情志活动失调, 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 在中医的养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 “恬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四部医典》中养生论的“空观提倡人们需有“无我”的精神修为, 从而杜绝情欲、嗔怒和荤味病因的产生。
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首先,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
同时, 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
例如: 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 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主。
腹式深、长、细、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 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
其次, 练习太极拳主张静心用意, 讲求清净无为、心无杂念、扶持爱心的精神境界以及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不良杂念。
唯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才会使其外在的动作优美流畅,连贯圆活。
正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生动体现。
通过这样的意念引导可以阻断不良七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 防止气血的逆乱, 从而起到身心愉悦, 气定神闲的作用。
通过对太极拳的长期练习, 可以改变暴躁, 焦虑, 易怒的性格, 使人心平气和, 乐观向上。
4 太极拳运动健肾固腰中医认为,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 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因此, 健肾固腰在养生中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太极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极拳运动必须“主宰于腰”, 即太极拳运动需以腰为轴心。
通过腰系的左右抽托, 旋腰转脊带动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从而形成的一种以腰为轴的缠绕运动, 会对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刺激作用。
这相当于一种自我按摩,使腰部运转流利, 肾部日益充实, 带脉得到相应的锻炼, 从而达到健肾固腰的效果。
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①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的一对哲学概念, 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以阴阳两种对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与发展, 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医武同源, 因此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 阴阳虚实的变化则对太极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易经》用“阳”象征积极、独立的事物; “阴”象征消极依附的事物。
阴①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尹凡,《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河南中医学院院报,第19卷,宗地110期。
阳学说成为中医学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统帅, 同时也成了太极拳理论的基石。
清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意思是说在一个统一体(太极中),包含着两个互为其根的对立面(阴阳),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此消彼长, 彼消此长, 如两鱼游于水中, 互为粘依, 互为走化, 不顶不抗, 不丢不偏, 以此来指导太极拳的修炼和应用。
在具体实践中, 太极拳家又以阴阳为纲,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使之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如果说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是以“阴阳”为纲,而以刚柔作为技法核心的话,后世太极拳家则更多地以虚实转换来作为太极拳技法之核心。
武式太极大家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提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其传人李亦在《五字诀》中也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表虚实”。
虚实不仅成为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也为太极拳练习者所接受,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共同的理论。
然而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的弊病往往是虚实不清。
怎样来分清虚实? 太极拳之修炼全在用意, 而不尚力, 故虚实所在不能以有力无力作区别。
如意在右手, 则右手为实, 左手为虚; 意在左手则左手为实, 右手为虚。
两足亦是如此, 不能以两足同时为虚实,造成“双重”之病,此为“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
太极拳是全身运动, 并非其一部分或某一动作才讲虚实, 而是处处皆有虚实, 各势在运动时, 前后左右上下, 均有虚实重心可循。
做到“左重则左虚, 而右已去, 右重则右虚,则左已去, 前者是左虚右实, 后者是右虚左实。
”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在具体运用中, 或腕实而肘虚,或掌虚而臂实, 或先虚后实, 或先实后虚, 意之所向彼响斯应, 时时用意, 节节贯串, 付诸实践, 才能虚实分明, 因势而变。
不经长年练习, 不易获得。
李亦在《五字诀》中论述,“劲起于脚跟, 主于腰间, 形于手指, 发于脊骨。
”据此可知打拳, 若两脚同时用力, 便是双重, 此为练太极拳之大病。
不少太极名家尤为重视虚实转换, 所谓实者, 并非全然站定, 要精神贯注, 虚者并非全然无力, 须气势腾挪。
无过不及才能虚实变换灵活。
“夫拳名太极者, 阴阳虚实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之基础理论, 以虚实变换为之实用,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中医的“阴阳虚实”论不可废弃。
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①一、整体观念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认为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并且能动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也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整个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和锻炼要求都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太极拳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运动路线走弧形、走圆形,以达到气血的运行①本部分内容参考自马海军《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社会视窗》2009年第9期(下),总第333期。
和经络的流通。
要求连绵不断,从起式至收式,中间没有停顿,一式之末乃另一式的开始,全套一气呵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尤如涓涓流水,灌养全身。
其二松静、柔和、缓慢,其理在于:疏松才能通达,稠密则易引起闭塞,滞留。
柔和、缓慢以不伤气血,无害形体。
在太极推手中的粘连粘随,不顶不丢,讲求一个化字。
柔和与刚强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属性,柔则弹性强易变形,刚则性脆易折。
太极拳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对内,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经系统,得以疏理、通达,在顺应自然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从而起到健身、御敌、治病、益寿之功效。
二、阴阳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以及人事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含着阴阳两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活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
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相滋生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认为“动静合一,气血通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因此,练静功时要“外静内动,静中有动”,练动功时要“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以便动静互根,阴平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