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的:掌握生态因素的根,认识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重点和难点: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只发现地球上有繁盛的生物界,这是为什么?这要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回答。
一、什么叫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
归纳起来分为两在类: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二、非生物因素1、阳光对生物的影响(1)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
如:菊花在秋季开花(植物分长、短日照植物),深海中无植物的生长。
山的阳面植物生长好(植物分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
(2)影响动物的体色(鱼)、视觉(猫头鹰、鸡)、繁殖(鳟鱼)、生长发育(蚜虫)、生活习性(趋光性等)。
2、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影响生物的生存(动物生存于-2─50度)。
(2)影响植物的分布:南柑,北梨,冷─针叶林,热─阔叶林。
(3)影响动物的形态(极地狐和沙漠狐)、生活习性(动物的冬眠)。
3、水对生物的影响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干旱的沙漠,生物种类稀少,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动物种类繁多。
三、生物因素社会性群聚生活的:有分工合作,如:蚂蚁种内互助1、种内关系非社会群聚生活的:无明确分工合作,如鱼类等。
种内斗争:成鱼捕食幼鱼、蝌蚪肠内排出有毒物质。
种内斗争的意义:(1)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
(2)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或后代优良些。
2、种间关系(1)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真菌和藻类是依赖关系。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
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如:各种寄生虫。
(3)竟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
如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小结:1、生态因素的概念。
2、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种内关系和几种间关系。
一种生物的生活,都受到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受到主导因素的影响。
如决定沙漠中生物的生存,主要是水分,但也受到阳光、温度等生态因素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重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教学难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适应的相对性复习: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结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经自然选择后,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这是适应的普遍性。
一、适应的普遍性:任何生物都与其生活环境丰适应的。
(包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等)例如:(展示图片或实物标本,简单解释如何与环境适应)仙人掌:叶变成刺状适于干旱环境。
猛兽和猛禽: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适于食肉。
鹿、兔、羚:奔跑速度很快、适于逃命。
刺猬:身上长满尖刺。
黄鼬:遇敌释放臭气。
蛔虫:运动器官、消化器官退化,生殖器官发达。
除上述例子外,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二、适应的一些有趣现象1、保护色动物和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1)特点:不易被发现。
(2)作用(意义):利于躲避敌害或利于捕食。
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实验这一实验说明了保护色的作用。
(3)例子:蝈蝈、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等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有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1)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2)作用(意义):对敌害起预先示警作用。
(3)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等3、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1)特点:酷似他物(生物或非生物),不易识别。
(2)作用(意义):利于避敌、捕食。
(与保护色相同)(3)例子: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蜂兰等三、适应的相对性: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
例子:昆虫有保护色,但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捕食。
等等……播放一段录像,加深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感性认识。
小结:1、适应的普遍性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及区别。
3、适应的相对性。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教学目的:1、掌握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种群特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如何与环境相适应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1、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例如:……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三者关系: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2)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3、性别比例:(1)雌、雄相当(1:1)高等动物和人类(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
(3)雄多于雌: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蜂、蚂蚁等。
4、出生率和死亡率这几个特征中,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
如: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生物群落也具有种群所无的特征,结构特征。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布都有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差别很大。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海洋、淡水生态系统。
五、各生态系统有何特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有何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1、森林生态系统:(1)种类多,结构复杂,长期稳定。
环境特点:乔木为主,障碍物多。
(2)许多动物适于木攀授生活。
松鼠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眼镜猴有特殊的吸盘;变色龙的趾呈螯状;卷尾猴有缠绕性的长尾;2、草原生态系统(1)种类少,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环境特点:平坦开阔,障碍物少,草本植物为主。
(2)许多动物有挖洞或快速奔跑能力。
3、农田生态系统:种类少,结构单一,受人工控制。
4、海洋生态系统:(1)有大量的生物(2)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3)深海动物眼睛退化(用触须探食)5、湖泊生态系统:生活有大量的生物;各种鱼类因不同的食性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青鱼:底层,以螺蛳、蚬等软体动物为食。
草鱼: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
鲢、鳙鱼:上层:以浮游植物、动物为食。
小结: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
3、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的: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2、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学难点:如何区分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级别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能进行不合作用的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动物、人。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有关的几个问题:初级消费者:以植物(草)为食的草食动物。
1、消费者分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判断消费者级别,主要是看其以什么为食。
2、寄生和腐生的区别: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的营养方式。
腐生: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获得营养的营养方式。
3、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1、食物链中,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处在第几个位即为第几营养级。
食物链中,总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的,无生产者是不能结构食物链的。
思考:“螳螂捕蝉,黄在后”这是否构成食物链?(否)“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这是否构成食物链?(是)2、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
3、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例如:……(二)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相互连结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在一食物网中,会区分以下几个问题(以262页草原生态系统为例)1、有多少条食物链?(会如何数)2、属三级消费者的动物有哪些?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4、猫头鹰占有几个营养级?5、蟾蜍和蜘蛛是什么关系?小结:1、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何区分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级别。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一些问题。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包括哪几种成分?其中是要的成分是什么?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
2.如何判断消费者的级别? 初级消费者:以植物(草)为食的草食动物。
消费者分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判断消费者级别,主要是看其以什么为食。
3.寄生和腐生的区别: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的营养方式。
腐生: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获得营养的营养方式。
4.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1)食物链中,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总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的. (2)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相互连结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在一食物网中,会区分以下几个问题(以262页草原生态系统为例)1、有多少条食物链?(会如何数)2、属三级消费者的动物有哪些?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4、猫头鹰占有几个营养级?5、蟾蜍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1)草─→兔─→狐 (2)草─→兔─→猫头鹰(3)草─→鼠─→狐 (4)草─→鼠─→猫头鹰(5)草─→鼠─→蛇─→猫头鹰 (6)草─→吃草鸟─→狐(7)草─→吃草鸟─→狎头鹰(8)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吃虫鸟─→猫头鹰(10)草─→昆虫─→蜘蛛→蟾蜍─→蛇─→ 猫头鹰(11)草─→昆虫─→蟾蜍─→蛇─→ 猫头鹰生态平衡教学目的: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