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财政平衡(此次不考)一、填空题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属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或大体平衡。
2、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可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结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也才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的调节经济的运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稳定和发展达到目标。
3、周期性赤字是有经济周期决定的,他具体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是一种,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递减。
4、与私人一样,当收入不足以弥补时政府必需向公众借钱,几发行国债,发行国债与赤字融资称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化,政府与私人私人不一样的是,政府拥有,可以通过货币创造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5、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进而按照货币乘数作用扩大货币供应量,因而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增加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从而对总需求具有较强的夸张作用,因而有极大的可能导致。
6、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而言,财政平衡本身并不是总供求平衡一种手段。
7、财政政策的选择与制定几既是采取扩张性政策还是采取紧缩性政策,不能由主观意志决定,应当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形式和当前的正确分析。
8、经济学在研究财政赤字和经济运行的关系时,通常是将包括国债利息的赤字称为原始赤足或者基本赤字,加上的赤字为总赤字。
二、判断1、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的应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存在赤字,它的主要标志是连续多年安排预算赤字,甚至是巨额赤字。
2、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经给定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内生变量,它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3、现实中的财政赤字是由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两部分组成,结构性赤字是成分就业水平下的赤字,是有政府的财政政策决定的;而周期性赤字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反映,是被动的,可以用现实赤字与结构赤字之差来表示。
4、从长期的动态来看,增加结构性赤字虽然暂时扩大了现实赤字,但增加结构性赤字可以促进产出的恢复并进一步增长,从而税收也随着增长,最终不仅可能消除结构性赤字,而且有可能最终消除周期性赤字。
5、财政平衡可以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6、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利率一定回上升。
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也就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因此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净效应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如果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国债供应量不断增加,推动利率上升的压力在持续增强,于是中央银行不断购买国债,货币供应量也不但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尽管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也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7、国债利息支出应计入经常性支出,只有利息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才有可能靠税收的自然增长来支付利息,否则也要靠借新债来偿还旧债的利息。
三、不定项选择1、下列政策能够造成结构性财政赤字的是:A瑞典政府支付高额养老社会保障B 印度政府为同巴基斯坦进行核军备竞赛大量增加军费开支C 美国小布什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进行减税D 我国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2、下列属于货币融资方式的是A我国财政部向中国银行借款B 我国政府在法兰克福外汇交易市场发行欧洲美元债券C 德国财政部向德意志联邦银行的借款D 日本财务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3、下列会导致通货膨胀的是A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B 2001年12月阿根廷政府在债务危机时发行国债C 泰国政府利用不足的外汇储备与索罗斯的基金进行较量D 一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飞速增长4、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A实行累进税制B 政府发行国债没有实行国债指数化C 通货膨胀严重发生D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四、问答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参考答案一、填空1、基本平衡2、公平分配3、内生变量4、货币发行垄断权5、通货膨胀6、社会总供求7、财政赤字性质8、国债利息二、判断1、√2、×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经给定充分就业水平(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变量,它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3、√4、×从长期的动态来看,增加结构性赤字虽然暂时扩大了现实赤字,但增加结构性赤字可以促进产出的恢复并进一步增长,从而税收也随着增长,最终不仅可能消除周期性赤字,而且有可能最终消除结构性赤字。
5、×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6、×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
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也就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因此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净效应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如果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国债供应量不断增加,推动利率上升的压力在持续增强,于是中央银行不断购买国债,货币供应量也不但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尽管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也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7、×国债利息支出应计入经常性支出,只有利息率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才有可能靠税收的自然增长来支付利息,否则也要靠借新债来偿还旧债的利息。
三、不定项选择1、CD2、BCD3、ABCD4、AB四、问答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答: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
任何事物在运行中,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财政平衡也是如此,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如一个财政年度)的平衡。
所谓赤字是和结余相对应的,而结余和赤字同财政平衡并不是绝对排斥的。
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的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
动态平衡则要引进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财政收支平衡是在收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实际上,在静态平衡中就包含动态平衡的因素,因为平衡毕竟是某一时点上出现的瞬间现象,或者是在平衡表上的形式表现。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
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财政部门看作国民经济运行一个部门,那财政收支就是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的一类货币收支,它同其他货币收支,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对外部门的货币收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而且是互补余缺的。
只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可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也才有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的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温度发展的目标。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根据我国过去的财政体制,一般是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和的到一起,从总体上进行考察。
这种考察虽可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全貌,却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财政各自收支的对比情况。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几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中有赤字,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结果中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结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决算有赤字,可能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字。
对于预算赤字和决算赤字而言,从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上说,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安排赤字,也并非在每个财政年度都出现,知识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一时难以解决而导致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赤字。
而赤字政策则完全不同。
赤字政策是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或少数年度存在赤字,它的主要标志是连续多年安排预算赤字,甚至是巨额赤字。
赤字政策的基本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8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曾被广泛的运用,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
我国实践表明研究财政平衡还需要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有时也可能出现虚假平衡,即假平衡(或虚赤字)真赤字。
虚假平衡的怎样发生的?在传统体制时期主要是由于统购包销制度形成。
由于当时的统购包销体制在工商之间缺乏明确的权责关系,使质量不合格、品种不对路的商品有生产单位转移的到工商单位,当工商部门向生产部门支付货款后,生产部门上交了税收和利润,这种税收是一种没有物资保证的虚假收入,用虚假收入填补真实的支出,就形成虚假的收支平衡。
这种虚假平衡曾出先在1958年、1959年、1960年这三年。
在当时体制下,这种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有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帐”。
比如,应补未补的企业亏损补贴,粮食亏损补贴、欠发共教人员工资、欠补社会保障缺口等,这些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实际上构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减少了当年的财政赤字。
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隐蔽性,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在时间已存在的赤字的情况下,还可能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从这一点看来,虚假平衡比公开是赤字有更大的危害性。
第十一章财政政策一、填空1、政策主体的是政策制定者和实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而且主要是。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和。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和运用也就是、和三种类型的政策的不同组合。
4、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在的变化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或者松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者紧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
5、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6、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上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行政时滞、、执行时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