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考研名词解释

(一)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2、民间传说:由民众所创造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故事。

3、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4、歌圩: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5、母题: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6、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7、人类学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

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8、民间文学体裁范围: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二)1、神话: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格萨尔王传》:一部有关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

3、异文: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4、四大民间传说: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5、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6、《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7、忠实记录: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8 、A.T分类法: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三)1、忠实记录: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2、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民间文学研究派别之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于芬兰,以卡伦与阿尔耐为代表。

3、《民俗研究》杂志:山东大学主办的有关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内容的专业学术性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

4、民间歌谣:简称民歌,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即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诗歌。

5、人类学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

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6、《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的逸闻趣事与人物传说。

7、牛郎织女传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8、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民间通话概说》、《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著作。

(四)1、民间故事:由民众创造并传播的、具有假象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2、牛郎织女传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牛郎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3、花儿会:演唱花儿的歌节,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各民族中,代表性的为甘肃莲花山花儿会。

4、A.T分类法: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5、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民间通话概说》、《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等著作。

6、《民俗研究》杂志:山东大学主办的有关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内容的专业学术性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

7、口头性:民间文学特征之一,即民间文学作品由民众口头创作并借用口头作为流传和保存的主要手段。

8、《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地理知识与远古神话传说。

(五)1、全面搜集: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的原则之一,即要对流传在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等,都要完整进行调查收集。

2、《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顾颉刚编著的一部有关孟姜女传说的故事研究集。

3、口头性:民间文学特征之一,即民间文学作品由民众口头创作并借用口头作为流传和保存的主要手段。

4、歌谣研究会:1920年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们组成的以征集、研究歌谣为主的民间文学团体。

5、方言周圈论: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提出的一个学术理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地方距离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的越多。

6、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7、异文: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8、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六)1、生活故事:即现实性比较强的民间故事,往往具有尖锐、鲜明的倾向性,也被称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

2、《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作品,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间地理知识与远古神话传说。

3、慎重整理:即保持民间口头文学原貌的基础上,对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进行文字整理。

4、集体性:民间文学特性之一,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所共有与享用的特殊文学形式。

5、民间文学体裁范围: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6、歌圩: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7、田野作业:专业术语,指民间文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为搜集研究素材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搜集活动。

8、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7年成立的,由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结成的群众性研究团体。

(七)1、民间戏曲:产生于民间的声腔剧种和由民间艺人、下层文人创作并活跃于民间舞台的剧目,也包括从文人剧作中选取、改编而成的民间化的作品。

2、变异性: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同一母题演变出多种异文的过程。

3、传说圈:即每个传说流传着的地域范围。

4、《阿诗玛》:流传在彝族支系萨尼人中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5、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在民歌、传说、神话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

6、结构主义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神话是由某种基本“结构”构成,研究神话的任务就是在于寻找其中的“结构”。

代表人物为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7、扣子:曲艺术语,即讲唱时使用的悬念,是吸引听众的一种技巧,也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

8、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十六字”方针:即“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于1958年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提出。

(八)1、节令歌:用在与节令有关的各种民间节日庆祝和祭祀仪式中的歌,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

2、史诗: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民族迁徙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

3、《孟姜女传说》: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描写了孟姜女生平历程与相关故事。

4、民家文学基本特性: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与传承性。

5、《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载了自东汉至东晋的逸闻趣事与人物传说。

6、北大方言调查会:搜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方言问题的学术研究团体,1924年在北京成立。

7、搜集整理:把在民众中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转变为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活动方式。

8、故事讲述家:又称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故事家,指见识多,说话巧,掌握大量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和传承人。

(九)1、礼俗歌: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礼俗场合的歌谣。

2、地方风物传说:有关一个地方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或乡土特产的由来与命名的民间传说。

3、田野作业:专业术语,指民间文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为搜集研究素材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搜集活动。

4、结构主义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神话是由某种基本“结构”构成,研究神话的任务就是在于寻找其中的“结构”。

代表人物为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5、《梁祝故事》: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

6、浪漫主义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主张从哲学的、美学的角度看待神话,认为神话是处于低级阶段的、“神的时代”的产物。

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维科。

7、采风:古代搜集民间歌谣的活动,也指现在所进行的有关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活动。

8、花儿: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一种民间歌谣,有河湟花儿、洮泯花儿、陇中花儿等。

(十)1、歇后语: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有假托语与目的语两部分组成,后半部分省略,故名。

2、《乐府诗集》:五代以前乐府歌词及民间歌谣总集,宋郭茂倩编。

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7年成立的,由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结成的群众性研究团体。

4、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打击后重新繁衍生息的神话故事。

5、扣子:曲艺术语,即讲唱时使用的悬念,是吸引听众的一种技巧,也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重要艺术手段。

6、曲牌:元明清时所流行的南北曲、俗曲、时调的各种曲调的名称,如“山坡羊”、“驻云飞”等。

7、故事类型:按故事情节归类的单元。

指在民间故事创作或流传过程中,不同故事在人物、情节上趋向类型化,或同一故事虽经变异,但仍保留基本情节,从而形成的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类型。

8、变异性:民间文学特征之一,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由同一母题演变出多种异文的过程。

(十一)1、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民间谚语,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3、北大方言调查会:搜集、研究中国民俗和民间文学方言问题的学术研究团体,1924年在北京成立。

4、民间文学采录工作“十六字”方针:即“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于1958年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提出。

5、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仍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观念、审美意识等。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钟敬文主编,收选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笑话等。

7、民家文学基本特性: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与传承性。

8、方言周圈论: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提出的一个学术理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地方距离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的越多。

(十二)1、《白蛇传》: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2、劳动歌: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的民间歌谣,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