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对于正常商品,请简要说明以下问题:1)需求的收入弹性特性;2)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所以正常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
(大于一时为奢侈品,小于一为必需品。
劣等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零)2)正常商品的替代和收入效应①如图3-13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正常物品。
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P1下降后消费者的均衡点为b。
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便是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
这个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
FG与U1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预算线的位置由AB´向左平移到FG表示)刚好能使消费者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
FG与AB´平行,则以这两条预算线的相同的斜率,表示商品1价格和商品2价格的一个相同的比值P1/P2,而且,这个商品的相对价格P1/P2是商品1的价格P1变化以后的相对价格。
补偿预算线FG与U1相切与均衡点c,与原来的均衡点a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
进一步地,就预算线AB和补偿预算线FG而言,它们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a、c两点,但斜率却是不相等的。
预算线AB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补偿预算线FG,AB所表示的商品的相对价格P1/P2大于FG,当AB移至FG时,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P1/P2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会沿着既定的无差异曲线U1由a点下滑到c点,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即用商品1去替代商品2。
于是,由a点到c点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X1",便是P1下降的替代效应。
2.3.图3-13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把补偿预算线FG再推回到AB´的位置上去,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U1上的c点回复到无差异曲线U2上的b点,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1"X1´"就是收入效应。
②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有何不同?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
为此,他们提出了机会成本以及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范畴就概括了广义经济成本的内涵,而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等于经济成本。
显性成本指的是“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指的是“企业生产的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机会成本指的是“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提到的最高收入”。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涵义比会计学中的更为广泛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既包含显性成本,又包含隐形成本。
而会计学中的成本与显性成本类似。
所以,显性成本也叫做会计成本。
经济学上的成本是包含了会计成本和隐性成本的。
隐性成本通常以企业“正常利润”的形式出现,常常被作为成本项目计入产品的经济成本里。
主要有企业主为企业提供劳务应得的薪金等。
㈡会计学中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忽略了一些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上,成本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在研究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
㈢会计学不计社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显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一会计成本一隐成本3.请说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特征及其原因。
296页丛屹P150特征:随着工资的上升,劳动供给量是先增后减的。
解答:要点如下: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供给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的减少,并且劳动价格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价格。
从替代效应上看,工资上升总会导致闲暇需求量的减少,即劳动供给增加。
但从收入效应来看,工资上升时,对闲暇的需求也会增加。
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闲暇的需求量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供给增加,但工资较高时,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的增量很大,收入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供给会减少,引起劳动供给曲线后弯。
4.国民收入核算有哪三种基本方法?请简要说明支出法。
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生产法是是通过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由于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因此,GDP也可以通过核实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综合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所以GDP还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这种方法叫做收入法。
支出法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来计量GDP。
具体来说,就是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不包括住房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用C表示。
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I表示。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指用于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资。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3).政府购买是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用G表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即出口-进口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GDP=C+I+G+(X—M)(二)收入法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量GDP。
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工资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
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
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等个体从业者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
5.资本折旧。
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它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5.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竞争加剧,物价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m2)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消费亦随之减少。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
但一般来说,不可能对司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水平挺高,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因而利率会上诉,投资水平下降。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小挤出效应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6.某生产者的生产函数为Q=L0.5K0.5,,已知PL =1、PK=1,K的投入量为4,且短期内固定不变,求:1)短期总成本函数、短期平均成本函数、短期边际成本函数、平均可变成本函数和平均不变成本函数;2)如果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为40,生产者为获得最大利润应当生产多少产品,其最大利润是多少?7.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两部门经济中,假定消费函数、投资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均为线性函数,其中,自主消费100,边际消费倾向为0.8,自主投资为150,投资对利率反应系数为6,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为0.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为4,实际货币供给量为150。
(单位:亿美元,%)求:1)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一般均衡时的均衡利率和产出水平8.MOTO-V3手机的价格幅度变化大,刚上市价格曾高达8000元,之后两年逐步回落,目前已经不足1500元,下跌超过80%,请用非完全竞争市场相关理论解释和说明。
9.1994年以来,我国基本一直处于“双顺差”格局,请问这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会产生什么影响?你认为政府应当如何应对?10.解释IS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和假定条件。
(1)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以及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即利率上升时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随之减少。
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
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表现在图形上IS曲线必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