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精品作文及点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精品作文及点评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包容
(北京卷)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
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
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
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佛经有言:“一念境转。
”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
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
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
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
包容。
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
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
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
暗现实的极端反抗。
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
包容的一面。
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
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
“天地本宽,鄙者自隘”,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然而,包容不
等于放任和纵容。
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
成社会的畸形。
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
“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
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
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
”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
康德告
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
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
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放飞孩子
(湖南卷)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
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
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
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
人生的
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过历练,他
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
上学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帮助背书包;生活嘛,有父母帮着洗衣洗被,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
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脏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还要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到生活的麻烦与
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
穿衣服,系鞋带。
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知鸡蛋,只好哭着握着
两个鸡蛋回家。
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
奇怪吗?不奇怪!
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磨励,孩子的能力只有
在磨砺中才能形成。
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的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
毁灭。
”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
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
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定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
家庭教育,
关系国家命运。
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
造雄健的双翅。
点评:文章由自然界生物中存在的现象生发出“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
去承担”的感触,然后针对现实生活中自立能力教育的缺失,从多角度阐述了
“放飞孩子”的必要性,结尾水到渠成,为天下孩子立言,发出让孩子自经风雨,磨炼翅膀的呼唤。
作者善于从大话题中选小角度,始终扣住文章主旨行文;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效地充实文章内容;善于运用形象来说理,行文灵动而严谨。
(汤正良)
启示:行文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要善于从大话题中选取小角度,这样才能主旨鲜明,说理透彻。
稳中求胜
(江苏卷)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
蜀国谋
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
何
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
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
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
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
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有远大的志向,眼
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
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
君不见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一夫作难而
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
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
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
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
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
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文章先以设问的形式开篇,吊起读者的胃口,接着得出“为人沉稳,稳中
求胜”的中心论点,接着稳扎稳打,从“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步步推进,有例子,有分析,有推理,有总结,论证沉稳,
不花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结尾回归开头,并将此结论扩而大之,升华了主旨。
(洪方煜)
启示: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应当指出的是,本文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文章的题目和中心论点是“稳中求胜”,而文章的主题部分则是“稳”从何来,
除了开头的事实,没有论证“稳中求胜”的必然性。
应该说,这样的失误是得不
了高分的,而确确实实是得了满分,试卷中难觅好的议论文而相对成了佼佼者是
不是原因之一呢?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务必扎扎实实训练规
范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
再有,文中所用例证材料,全都是从高中语文课本中来,都是大家熟悉的,而能
这样“信手拈来”,运用妥帖的考生却并不多,这就给了我们另一启示:真正学
好了语文课本就足有了作文的基本材料,问题是要善于调动。